




我收藏、研究中國木雕,一是挖掘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二是作為講學時的教案標本。對于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木雕藝術,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2006年4月和2007年10月,應美國哈丁大學藝術系和PEABODY博物館之邀,我赴美先后舉辦了四場有關中國古代木雕藝術的演講報告會,并同時舉辦了兩場中國古代術雕藏品展覽。
當年美國哈丁大學藝術系主任凱勒博士要求我提供100張中國古典木雕的照片,以供他選取最能代表中國木雕藝術的圖片作為我在哈丁大學演講的海報封面,當時報告會的主題是中國古代木雕藝術,我便從自己的藏品中分別提供了一批寫實性徽雕、浙江東陽雕、福建永春雕和部分湖湘木雕的圖片。而最終令我感到驚訝的,凱勒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沒有迭擇國內人士公認第一、具有強大的寫實功力和符合現代美學構圖的徽雕,也沒有選做工精巧、細致,講究文人趣味的浙江東陽木雕和人物、花卉雕刻豐滿、圖案精美又金碧輝煌的福建永春木雕,而是選擇了兩幅湖湘木雕的照片作為本次報告會海報的封面(圖1、2),他們一致認為這兩件湖南木雕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木雕的藝術成就。
說實話,當年人們提到湖南木雕,印象比較模糊,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湖湘木雕就像湖南“十里不同音”的方言一樣,東、西、南、北、中各地區的風格差異較大,很難讓人們對湖湘木雕形成一個統一的印象;二是因為湖湘木雕遺存較少,收藏家不多,研究者甚微,使它應有的民俗文化和技藝鮮為人知,可謂是“養在深閨人不知”。作為一個湖南人,我感慨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執著收藏、研究本土的木雕藝術成果,不但被西方藝術家認可,而且在琳瑯滿目的圖片中選擇的是為數不多的湖湘木雕,可見他們的審美觀和我有共識的語言。回國后,面對我多年來收藏的數千片湖湘木雕,也感受到了一股無形的壓力,因為整理、研究、宣傳湖湘木雕的任務非常艱辛。
經過幾年的辛勤勞動,在省市縣有關部門的協助下,通過査閱地方志和走訪健在的老工匠,對湖湘木雕形成的分類和特點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從我收藏的湖湘木雕中,基本上可分為三類: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和祭祀木雕。
湖湘木雕的分類
1、建筑木雕類。建筑木雕中較為突出的有湖南宜章、臨武、嘉禾、郴縣、桃源等地村落的建筑木雕群,木雕板的用途主要是大門腰板、心板、裙板、窗花、牛腿、橫梁、屋檐、門當等處。由于這些部位要有遠視效果,所以雕板往往大氣、粗獷,與建筑的整體相協調。如果與浙江東陽和福建永春的建筑木雕相比,湖湘建筑中的木雕一般圖案比較簡單,線條流暢、粗獷,更像是建筑裝飾中的配角,在視覺上具有地方風俗的民居特色。
2、家具木雕類。家具木雕的風格遍布湖南全省,木雕板的主要用途是制作或裝飾滴水床、洗面架、衣架、椅背、方桌、祭臺、香案、書柜、抬橋、屏風、梳妝盒等。受地域和民風民俗的影響、不同的風格和造型的種類繁多,題材藝術元素的融入,可以說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3、祭祀木雕類。祭祀木雕主要用途是制作儺戲面具、吞口、神仙雕像、祖宗雕像、祖師雕像等。
由于湖南各地工匠流派的雕刻風格差異較大,如果按湘東、湘南、湘西、湘北和湘中五個地域劃分,就能更好地體現出湖湘木雕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
湘東木雕:湘東地區的雕刻由于受到浙江、安徽等地木雕藝術風格的影響,內容形式強調一個“雅”字,作品往往雕刻精細,施金施彩,題材上更強調文人情趣。眾所周知,我國著名書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是湘籍木匠出身,現存于湘潭縣白石鄉一間宗祠的大量木雕作品,被有關專家和齊白石后人確認是大師齊白石先生的作品。雖然棟梁、錦屏、香案、屋檐上的木雕經過了百年風雨,但依然栩栩如生、精美絕倫。像這塊水中蝦的木雕圖板,三蝦戲水的動感使人聯想起大師的蝦圖國畫(圖3,存于湘潭縣白石鄉一宗祠中的齊白石蝦圖木雕作品)。
湘西南及湘南地區木雕:湘西南及湘南地區的木雕風格更為傳統,更具有濃郁的湖湘韻味。楚地巫風很濃,東漢至唐宋經濟發達,生活富足,有財力也有條件追求器物及屋宇之精美(圖4)。豐富優質的木材資源,加之各領域特別是寺廟道觀等對木雕的大量需求,成就了湖湘木雕質樸生動、別具一格的佛教藝術風格(圖5)。特別是到清中晚期以后,西風東漸,湖南地區的雕刻造型藝術也迅速向寫實風格轉化,由于湘南地區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民風質樸,所以湘南地區的雕刻造型藝術,仍保持了中華民族自秦漢以來獨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質樸藝術風格,這也正是這些原汁原味的風格,備受西方藝術家們欣賞湘南木雕的原因。
湘西木雕:湘西地區因巫風盛行,又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這里山勢陡峭,水流湍急,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使他們常常以險峻的山水作為雕刻題材(圖6)。加之湘西地區人口稀少,人們的社會交往不足,因此表達世俗場景的木雕相對少見,更多的則是表現神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經典小說里面的打斗場面(圖7,業內俗稱“刀馬人”)題材。同時,湘西地區的工匠也常將生活中的器物和家具作為他們的雕刻對象(圖8),其代表作來源于沅陵地區和張家界地區。
湘北木雕:湘北毗鄰洞庭湖,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這里的人們生活比較富足,因此湘北木雕表現的人物通常偏胖,動、植物稍肥。湘北一帶人們由于生存的壓力較小,社會交往頻繁,因此表達社會世俗場景的木雕偏多,看待性的態度也更開放,出現了招蜂引蝶、一夜思君(圖9)、書生暗戀、調情等富有生活情趣內容的木雕(圖10)。這種題材在封建社會也是極為少見的,其代表作多出自桃源縣、常德市、漢壽縣、岳陽縣等地。同時湘北地區重視教育,文化活動頻繁,所以文人題材木雕作品也多有出現(圖11)。此外,湘北地區的人多以漁獵為主要謀生方式,因此打魚、狩獵的場面也經常會出現在木雕中。
湘中木雕:湘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較深,但同時又有其獨特的湖湘氣質。如在寧鄉地區,直到20世紀9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著自己的祖先造像。這些祖宗像或大或小,皆惟妙惟肖。粗看上去,你也許會覺得這些祖先造像都很相似,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之間仍有較大的差別;愛抽煙的祖先手提煙袋,當醫生的祖先在把脈,當法師的祖先拿著一個三角形的法器,當官員的祖先手提腰帶等。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木雕造像每個都有其“身份證”,因為在它們的背部都開著我們俗稱的“窗”,即在背上挖個洞,把為什么雕刻、雕刻人是誰、雕刻的年月、雕刻愿望等等信息寫在宣紙上,把它埋藏在這個洞里并封好(圖12)。這種風氣不僅僅出現在湘中,湘南地區也有,如郴州地區的木雕造像也基本都開窗。
湖湘木雕的特點
雖然湖湘木雕各地具有差異,但看過這些不同地區的木雕,我們仍然能感受到湖湘木雕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魅力,它的藝術風格具以下幾個特點:
1、題材多樣。湖湘木雕廣泛的題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戲文故事,常見的有三國、水滸、說岳、封神等經典名著中的題材。還有“郭子儀拜壽”、“蕭何月下追韓信”、“高力士脫靴”、“竹林七賢”等。〔2〕民俗生活場景,如紡線、采蓮、織布、農耕、祭祀、漁獵、婚嫁、拋繡球、招親、苦讀等。〔3〕歷史神化人物,如八仙、福祿壽、和合二仙、老子騎牛、儺神雕像等。〔4〕吉祥圖案,如喜上眉梢(喜上梅梢)、喜祿封侯(喜鹿蜂猴)、三陽開泰(三羊開泰)、室上大吉(石上大雞)、一夜封侯(一葉蜂猴)、連生貴子(蓮生桂枝)等。〔5〕山水風景,典型代表作是“瀟湘八景”,將“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鐘”、“山市晴嵐”、“江天暮雪”、“遠浦歸帆”、“洞庭秋月”、“漁村夕照”的景色表現在木雕作品中。
2、夸張寫意。在湖湘木雕中常常出現頭大身細的人物形象,蝴蝶、蝙蝠大于人體,人體大于建筑物等不符合邏輯的構圖,然而它們使人感受到夸張,卻呈現了寫意的藝術魅力。
3、文字圖像化。湖湘木雕中部分文字常常被施以圖像化處理,使人產生美感,例如龍、鳳、福、祿、壽等圖案的象征化文字,一看就懂且寓意深刻。
4、鄉野氣息、淳樸之美。湖湘木雕一個明顯的特色是官宦、文人意識較少,農耕、漁獵、婚嫁等生活場景多見,荔枝、石榴、蘑菇、白菜、辣椒、蘿卜等其他地區少見的題材卻大量出現在湖湘木雕板上。這些木雕反映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情趣,當你看到這些木雕板,就會產生一種想與它們交流、對話的沖動,這也是湖湘木雕最大的魅力所在。
湖南人有敢為人先的作風,例如在民國時期,工匠們甚至將最時髦的女人與松鼠吃葡萄這兩種對比強烈的題材巧妙地糅和在同一塊木雕上,這種在湖湘木雕中的題材和形式上創新,雖然作品看起來顯得古拙,但你很難找到與之雷同的構圖和形式,它們各自的造型藝術更質樸感人,這就成功地塑造了湖湘木雕大巧若拙的地方藝術風格。
湖湘木雕曾經的數量之豐富是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然而經過日軍的掠奪、戰火的摧殘和“文革”中反“四舊”風破壞,致使大量的木雕物品被毀,如今在一些尚存的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上,常常看到的是人物面孔被鐵器弄損和圖像不完整的雕板。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后,大量的農村住房都進行了改造,最后殘存的木雕也被損毀殆盡,只有少數的木雕板被收藏家和國家博物館珍藏。
邁入新世紀前后,國家的有關機構認識到湖湘木雕具有珍貴的文化藝術價值,部分博物館開始少量征收湖湘木雕精品。一些古典木雕收藏家也從1998年起開始大量收藏湖湘木雕,從而出現了湖湘木雕收藏的盛況。高峰過后的當今市場上卻難覓一片像樣的湖湘木雕板,因此收藏家手中的木雕板隨著傳統文化復興和城鄉仿古提質改造建設的升溫,湖湘木雕的市場價格在僧多粥少中不斷上漲。
通過研究和挖掘湖湘木雕的歷史,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立體畫卷,它所表達的藝術內涵、展示的藝術風格,以及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是極其豐富的,它是我們研究湖湘文化的寶庫和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