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方蓬萊硯(圖1、2)。所謂蓬萊硯,就是在硯身雕飾蓬萊仙境。蓬萊硯與蘭亭硯、太史硯一樣,是中國歷代傳統的硯式。這方硯碩大端正,古美大方。硯身長26.2厘米,寬17.3厘米,厚8厘米,六面滿工陰刻蓬萊仙境。硯面線雕蓬萊仙山樓閣圖,瓊樓玉宇隱于山峰海濤間。中間為蓬萊閣,閣中下部陰線內為邊長11厘米的方形硯堂,上部為兩層樓翹角瓦面屋頂;兩層中間門窗陰刻“仙島”二字,屋下層中間下挖一橫向長方形硯池,頗深,似為大門,左右兩旁立柱。蓬萊閣四周海浪拍岸,山巒重疊,祥云繚繞,硯額中間山峰上陰刻“蓬萊”。右左兩邊從上到下分別依山陰刻“岱嶼”、“普崖”、“方壺”;“華岳”、“瀛洲”、“XX(已磨損)”。四邊側線雕海浪、山峰、祥云。前后側各有兩座山峰,分別書陰文“風蘆”、“珠弦”、“泉”、“山”。左右側各三座山峰,分別書陰文“瑤池”、“X室”、“昆侖”;“翠山”、“圃閬”、“玉樓”。這些都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境中的仙山樓宇。《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嶼,二曰元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背復手開鑿深達4.2厘米,內也陰刻海浪、祥云,中間一大樹葉,內陰刻楷書21個字,為“縹緲神山棲列仙,幻出X掬生云X,于以寶之萬斯年。”下落載“蘇軾”。銘文字體端莊俊秀。硯面、硯側、硯背構圖飽滿,圖、文安排恰當,包漿、字跡相同,應是當時舊刻。是否真是蘇軾勒銘,有待進一步考證。硯色紫中泛青,有青花、蕉葉白、胭脂暈等石品,質地細膩溫潤。全硯一派仙氣繚繞,氣勢磅礴,渾厚古雅。
蓬萊是民間和道教傳說中的人間仙境和神仙住所。《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成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蓬萊不僅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壯美的山海風光,而且還有動人的神話傳說。據說秦始皇聞知蓬萊有神仙出沒和長生不老藥,便下令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前來尋神求藥。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荷仙姑、藍采和和韓湘子等八位神仙,在蓬萊閣喝酒取樂,一時興起,就在閣下仙人橋,憑借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漂洋過海,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美談。道教則把蓬萊作為修煉升天圣地。蓬萊閣坐落在蓬萊海邊山崖上,被稱為蓬萊仙閣,傳說中仙人常居之所。蓬萊閣最早建于1070年,即北宋嘉佑年,它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蓬萊閣是一座古建筑群,由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后宮、彌陀寺等建筑而成,每座建筑又有許多別具風格的樓、殿、亭、臺等,高低錯落,神秘而壯美。在蓬萊閣看到一大奇觀就是海市蜃樓。每年春夏、夏秋之交,空晴海靜之日,時有海市蜃樓出現。只見海面忽然叢立一片山巒樓宇,奇峰突起,重巖疊嶂,其中樓宇城郭,鱗次櫛比,蔚為壯觀,且時聚時分,變幻莫測,令人心醉神迷。一些方士、文人便把這自然奇觀演繹為海上三座神山,神仙在此游樂生活的種種故事,繪聲繪色編造出一個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蓬萊閣還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凌空”、“漁梁歌釣”的最佳地方。“仙閣凌空”,是指蓬萊閣高居丹崖極頂,下臨斷巖峭壁,海霧飄來,淹沒山崖,樓閣好似浮動在萬頃波濤之上,忽隱忽現,欲乘風飛去。人居樓上,但覺腳下云霧繚繞,無邊無際;頭上藍天,潔凈無塵,一派空靈寂靜。“漁梁歌釣”,是描述蓬萊閣下海中,無數礁石露出水面,形態各異,高低錯落,宛如水中神物,奔騰跳躍。時有三五老者垂釣其上,得魚佐酒,怡然自樂,彼此唱和,一派歡樂祥和景象。對此美景,歌者無數,有七絕《蓬萊之眺》詩曰:“人間仙境是蓬萊,遠道而來景自開。碧海平明無幻影,丹崖山外起樓臺。”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也贊曰:“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雀藏珠宮。”蓬萊閣自古為名士雅集之地,千百年來,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題刻詩篇;閣內各亭、臺、殿、廊、墻柱之上,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也許正是這些緣由,歷代文人才如此喜歡蓬萊硯!
蓬萊閣坐落在山東省蓬萊市城北海邊山崖上,于北宋建成,經過明、清兩代修繕擴建,更加宏偉壯觀。而今,閣前松柏蒼翠,繁花似錦,青綠之間,點綴丹山碧瓦,海霧飄來,忽隱忽現,確似人間仙境。1982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形成以蓬萊閣古建筑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坐標等20多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和休閑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