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州窯,主要分布于浙江中西部的金華、衢州一帶。這一地區自距今一萬年的上山文化燒制夾炭紅衣陶始,歷經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時期文化的影響和發展,在商代晚期燒制成功原始瓷器。之后,又經千余年的延續和改進,于東漢晚期燒制出真正成熟的瓷器。三國至南朝時期,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社會漸趨安定,婺州窯在各方面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成為婺州窯的第一個鼎盛期。唐代,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加之和諧的民族關系,貿易有了一定發展。這就為婺州窯瓷器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無論是窯址數量還是產品面貌都較前朝有了較大的變化,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婺州窯系瓷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唐早期乳濁釉瓷(《中國陶瓷詞典》:乳濁釉,即不透明釉。指釉的外表特征不通透,如鈞窯瓷器的釉為了達到那種效果,有的在透明釉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鋯或鋯英石、二氧化鈦、氟化物、氧化鈰等乳濁劑制成乳濁釉)。
乳濁釉形成原理
陶瓷釉面乳濁化,其原理有三:
一是使參與的物質在一定溫度的作用下盡量多地產生析晶失透;
二是采用耐高溫粉末狀物質,使得這些粉末狀物質不易在高溫中熔融而產生渾濁;
三是使用偏低的燒成溫度,降低釉表(玻質化)的熔融程度(《元青花鑒識指南》第186頁)。
婺州乳濁釉瓷窯的 分布范圍和燒造年代
20世紀80年代,貢昌等老一輩考古工作者為摸清婺州窯系中燒制乳濁釉瓷的窯址的數量和分布范圍,做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工作。發現婺州窯系分布范圍內,從唐到元燒制乳濁液瓷的窯址共76座。其中唐代22座、宋代3座、元代50座( 貢昌:《再談婺州窯系中的乳濁釉瓷》,全國陶瓷學術討論會, 1985)。
唐代22座乳濁釉瓷窯分布于金華、衢州、龍游等地。其中金華南部雅畈鎮一帶的丘陵山地上分布著16座瓷窯,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窯址群。在22座窯中,除龍游方坦窯3座和衢州上葉窯3座以燒制乳濁釉為主外,其余16座窯均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乳濁釉瓷和褐瓷。
宋代乳濁釉瓷窯3座,分別是金華沐塵塘窯、東陽馬龍山窯、常山黃泥畈窯。3座窯均兼燒青瓷和乳濁釉瓷,其中馬龍山窯和黃泥畈窯部分乳濁釉瓷標本呈淡紅色。
元代是婺州窯燒制乳濁釉瓷的鼎盛期,窯址數量發現達50座,分布于金華、衢州兩市各轄市(縣、區)。這些窯址均燒制乳濁釉瓷。
可見,婺州窯系中乳濁釉瓷的燒造始于唐代,延續至宋元時期。窯址數量眾多,廣布于金華、衢州兩市,星羅棋布。乳濁釉瓷在婺州燒造時間之長、分布地域之廣、窯址數量之多,為其他地區窯口所不見。
婺州窯乳濁釉瓷的特點
唐代婺州窯乳濁釉瓷的器物形態較為單一,以碗為主,其次是盤口壺、罐、盆、盞。施釉部位均集中于器身上部,近底處無釉。釉色以月白色乳濁釉為主,少量為天青色和天藍色,釉層較同期青瓷稍厚。裝飾上注重粘貼工藝,如壺、罐等器類肩部貼有橫系、豎系或復系;刻畫裝飾使用較少,僅在盤口壺一類器物的肩腹之間飾刻畫弦紋;釉色上則在罐碗、盆類產品上施用褐色點彩或圓形大褐斑。
宋代婺州窯乳濁釉瓷在裝飾手法上有了一定創新和發展,如刻畫紋飾的題材出現了花卉蟲魚,顯華麗精美。刻畫紋飾上施以乳濁釉呈現出天藍色或天青色,使紋飾與釉色融為一體,有玉石質感。
元代是婺州窯燒制乳濁釉瓷的鼎盛期,產品種類上除碗、盤、罐、杯等實用器型外,還出現了較多的陳設用器,如花盆、三足鼓釘洗等。各類器物在造型上也較之前更為多樣化和藝術化,如高足杯、帶流瓶、三足鼓釘洗、敞口鼓釘罐、鬲式爐等器物在造型上均突破了固有模式,形成了鮮明的產品家族化特征。裝飾上主要依靠乳濁釉層具有強烈乳光性的特點,輔以鼓釘、獸頭足和捏壓出鋸齒形紋、雞冠花紋等裝飾,刻畫紋則多為弦紋(貢昌:《元代乳濁釉瓷窯——金華縣鐵店窯的調查》,《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
婺州窯系的乳濁釉瓷采用拉胚輪制法成形。燒造方法采用疊燒,而不采用匣缽裝燒(貢昌:《唐代乳濁釉瓷窯——龍游、衢州兩處古窯址的調查》,《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但不同時期所使用的窯具有較大區別。唐代所使用的窯具主要是墊柱和墊珠,而元代所使用的則是墊圈和喇叭形墊具。
婺州窯乳濁釉瓷的歷史意義
婺州窯制瓷工藝歷史悠久,技術水平高,東晉時期出現的褐釉斑點裝飾,打破了單色釉的傳統手法,為乳濁釉的燒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唐初,社會安定,生產發達,手工業、商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青瓷器,在品種、釉色、裝飾各方面都有突出變革。青瓷生產中的“窯變”現象產生奇異效果引起窯工們的注意,經過不斷改進和提高,婺州窯窯工又成功地創燒出乳濁釉瓷。這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將乳濁釉瓷的生產歷史向前推到了唐代早期。
宋代,北方的鈞窯將乳濁釉瓷的生產推向了巔峰,受其影響的婺州窯則將生產重點放在了青瓷上,乳濁釉瓷的生產處于從屬地位,僅在個別窯口發現少量乳濁釉產品。
宋末元初,北方鈞窯逐漸衰落,南方的婺州窯開始生產仿鈞窯產品,但無論從質地、釉色、裝飾還是品種上,婺州窯開創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乳濁釉瓷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較北方鈞窯系產品更勝一籌。其意義不僅是延續和發展了鈞窯系產品的燒造歷史,更將乳濁釉瓷的生產推向了另一個歷史巔峰。
外銷婺州窯乳濁釉瓷
1976年至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韓國西南海岸的新安海域,以水下考古的方法進行調查,打撈到一萬多件中國陶瓷、十萬多枚錢幣、數百件金屬器物。根據出水遺物判斷,該沉船出事時間應在元代。
在出水的12539件陶瓷器中,乳濁釉瓷花盆、三足鼓釘洗、執壺等93件瓷器,與婺州窯系中的鐵店窯同類產品相似,應屬鐵店窯產品無疑(貢昌:《略論南朝鮮新安沉船出土“鈞窯”系瓷器的窯口》,《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此外,在1000多件黑瓷、黑褐瓷中,很可能有一部分也是金華鐵店窯的產品。這無疑說明鐵店窯的一部分產品已作為外銷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赴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