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一小學
【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在本階段必須注意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特點,巧設一些問題來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要鼓勵小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養成認真思考的好習慣。根據學習別人的經驗以及個人在教學工作中所得,我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一、要善于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想使得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或就課文內容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游戲,來個小表演來呈現課堂教學;再者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進行角色表演,一起領略課文清新的文筆,深長的意蘊。在表演中,師生同悲同喜,真情在師生中傳遞,課文主旨在表演中升華,課文把教師和學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另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架起師生之間、學生和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 這些都不亞于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樂于、主動求知狀態。
二、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由于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師巧妙的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利用提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敏捷性、創造性。
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往往是由問題而引發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創設問題的情境,啟發他們發現問題,激發他們探索、思考解決問題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向同學和老師提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敏捷性。例如:教師在教授新課引入課題后,讓學生圍繞課題抓課題眼進行自由提問。教師對于提問較好或提問不能體現課文重點的學生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鼓勵。在基本教學完課文后,學生應對所學內容進行一步地整理。然后,學生把自己所認識的問題向同學提出來,看誰能回答,或者把自己還未弄懂的問題向全班同學提出來,看誰能當“小老師”幫助解決。對于較難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全班同學討論。
讓學生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善于發現問題是創造性思維的先導。語文教學可從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入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三、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
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后,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說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對于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于不參與或者是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敢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沖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于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評價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創新。
四、注意方式引導、要善于開拓學生的思路
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文章體裁來把握每一類課文的學習重點和難點,不要糾纏在一些無價值的小問題上,教給學生整體閱讀把握每一類文章的方法,然后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大膽質疑,并創造條件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其次,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不易產生疑問的處設疑。有些課文或課文中的詞句,學生讀了一晃而過,不覺得有什么問題,而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設疑,讓學生于無疑處發現蘊藏的真金,以達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再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和所謂的權威說法進行質疑。一般來說,學生如果能在這兩點上進行質疑,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教師要像魏書生要放下架子,讓學生踴躍質疑,辯論,只要言之成理,就應給與充分肯定,而不應拘泥于自己的一家之言和所謂的權威,要充分相信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 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方法是多樣化,做為教師,我們還需要努力地、不斷地去探索、學習、思考、去研究,這樣才能真正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