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教師進修學校
一、問題的提出(略)
二、研究的基本概況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我國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已有十多年的歷程。掌握兒童心理及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來就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或教師必備的專業要求之一。但目前學校對學生心理知識的學科滲透應用及心理健康教育卻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
在當前,一方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被提到日益重視的位置。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在不斷重申和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另一方面學校和學生引發的一些管理現象、社會問題和心理行為及學生內在綜合素質或多或少呈現一些問題。這二者不相吻合,不相協調。為此,在素質教育推進到今日,如何真正還原素質,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必須正視和思考的一個問題。在社會急劇發展步伐的壓力下,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更需要心理健全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必定是學生素質發展的一個核心之一,而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更能體現我國教育方針所闡述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概念,從而造就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與此同時,作為學校主陣地的學科課堂教學,應如何滲透針對學生心理進行有效教學,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基于此我們提出該項目的整合研究。
(二)項目的設計
1、關鍵概念界定。小學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小學兒童心理和小學生心理健康。本課題僅從兒童心理的關鍵點入手,如小學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知差異、社會性發展、學習策略、教學設計心理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則以心理健康標準、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心理障礙與防治、心理教育模式、學科教學中的心理教育為介入點。
2、研究對象與目標。(1)研究對象:福鼎實驗小學、桐南小學、店下中心小學、白琳中心小學4校區實驗班1-6年段8個班級,代表不同區域、學校、年段和年齡特征個體,涉及學科教育教學、品德、班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家教、社區等。達到學校、家庭、社區協同合作,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點(班級)、線(年段)、面(不同區域學校)結合;(2)研究目標:包括兩大方面的整合協同:一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與外部環境的整合。包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與區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人才心理素質的要求的整合;與社區教育、家庭教育的整合;與學校德智體等諸育的整合;二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與內部環境的整合。包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與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整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形式與方法、過程等之間的整合;目標、內容、形式與方法、過程各自的內在整合;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整合等。并以學科滲透和活動課為重點就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整合進行深入的探討。
三、研究內容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實施教育教學策略、各學科滲透教育心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對學生知識的傳統講授,更應把課堂教學真正作為培養與發展學生素質的主陣地。教師要了解運用心理學機制,實施學科教學心理介入,如教學設計的心理機制等,培養學生學習心理的良好素質。
2、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總體與局部、階段性與連續性、知識與技能、環境創設與自我建構等有機地整合起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及其在年齡階段上的連續性。
3、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兒童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結構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互為作用;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即依從、認同、內化的互為作用;良好品德培養的心理機制即有效說服、良好的榜樣、群體認定、恰當的獎勵與懲罰的互為作用,而不是單純的德育教育。
4、探究小學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幾種模式。一是情感教育模式。豐富學生的情緒情感經驗,培養健康的情感,學會控制情感等;二是耐挫折教育。挫折的心理準備及疏導對策,對挫折的態度及其轉化機制,對出現挫折的反應和利用,對挫折的正確處理協調,對挫折的自我防衛,對挫折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識教育和行為方式指導等;三是“合格加特長”模式。建設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隱性教育氛圍。建設育人的第二課堂等。面向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全體學生心理與行為的改善;關注全體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能力的培養;5、研究家庭教育的協調與諧和機制。一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二是家庭教育類型對兒童心理的影響;三是家長的心理素質對兒童的影響;四是家庭心理教育的內容、方法。研究家校合作的介入點與創新點。充分開發當前新興的家長學校、家校合作的契機,實施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的同步教育。
四、研究結果
實施該整合研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朝著多要素發展學生的目標體系邁進。
(一)改進學校班主任工作機制與學生品德心理認知機制,提升了學生品德的內在素質。
小學生品德的培養是素質內涵的首要體現,依據小學生品德心理發展特征,從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互為作用有效開展品德心理教育。
(1)實施班主任工作的心理輔導模式。強調班主任工作重在發現學生行為與內心變化的心理因素,改變傳統班主任工作簡單說教的方法,提高班級學生的心向力。
(2)實施小學生品德心理輔導。根據研究,小學生品德發展的關鍵期大致在小學三~四年級,表現在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發展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3)加強思想品德課中的心理輔導。學校不能把品德課作為一種單獨課程孤立起來,而要利用其獨有的傳授平臺,體現把德、智、體、美等有機地整合在一個教育活動過程中,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全體發展。
(二)改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實施教育教學策略,學科滲透心理教育,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健全完善學校心理教育的目標體系。
(2)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架構“知情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格。主要做法有:一是讓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有效學習的智力技能和認知策略,提高學習的能力,包括會聽、會讀、會記、會說、會思、會集中注意等。這是學習的基本保證;二是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變厭學、苦學為樂學、愛學;三是讓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積極探求知識信息,發現問題,主動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