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護士學校
中職職業能力測評是響應國家中職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促進中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發展和提高其職業素質及能力,診斷學生職業能力、職業承諾和職業認同感的發展水平,幫助對職業院校的教育質量及其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比較,為職業教育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實證基礎,并對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方法支持。它重點關注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的理論基礎和綜合職業能力。而職業能力是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它強調職業知識、技能、態度在實際職業工作過程中的應用。所以,中職生的職業能力不僅是需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要職業素養、知識與技能在工作中的靈活運用或創新拓展。
我校于2015年參加了全國中職職業能力重慶護理專業的職業能力測評,由此,了解了我校的教學質量和部分學生的職業能力,對我校教育教學有很大的沖擊與影響,特將影響與對策淺析如下:
一、測評結果
(一)2015年重慶市護理專業1258名被參評學生中,有18.28%的學生處于名義性能力水平階段,有53.82%的學生達到功能性能力水平,26.95%的學生達到過程性能力水平,0.95%的學生達到設計能力水平。學生職業能力得分最高為54分,最低為0分,平均為24.1分,整體偏低。
(二)我校160名被隨機參評學生中,有6.3%的學生處于名義性能力水平,有41.3%的學生達到功能性能力水平,46.3%的學生達到過程性能力水平,6.1%的學生達到設計能力水平。
二、測評內容與測評結果分析
(一)測評內容
2015年全國中職職業能力測評的內容包括中職生職業能力的調查問卷表、理論測評與專業技能測評。其中問卷調查表主要以表格形式了解學生個人資料、對職業、對中職教育、對學校與學習的認識、以及對職業的展望等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理論測評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某一具體案例,按照直觀性、功能性、使用價值導向、經濟性、生產流程與工作過程導向、社會接受度、環保性和創造性等方面對案例進行解答;同時對其中10%的學生進行護理專業技能隨機抽考。測評結果中的名義性能力水平、功能性能力水平、過程性能力水平和設計性能力水平是對學生大致的職業能力情況進行的分類。名義性能力水平簡單的說就是不具有最基本的專業知識的能力水平,此類人群具有高度的風險性;功能性能力水平就是具有基本的專業知識能力,但欠缺靈活運用;過程性能力水平是指具有較好的專業性知識并能較好運用的能力水平;而設計性能力是不僅能很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并能考慮環保、經濟、社會與家庭支持、最新的和創新性的等的能力。
(二)我校測評結果原因分析
由以上的測評結果看出,我校測評結果在被抽取的重慶市16所護理專業學校中成績名列榜首,教育教學效果被得到肯定。但存在問題仍然很多,分析原因如下:
1.生源特點:選擇就讀中職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差、年齡小,其學習能力、接受能力、自律性、社會適應能力、溝通能力等都較弱,同時,由于不愛學習與不善于學習,學生對教育、榮譽的敏感性低、對專業的認同感不強,對前途悲觀與迷惘,增大了教育教學和管理難度。這也是我校存在名義性能力人群與功能性能力人群較多的原因之一。
2.教學設施不足。我校由于歷史原因,教學面積小,教學硬件設施不足,實訓室較為緊張,學生實訓操作時間不夠寬裕;模擬病房、情景化教學形同虛設;同時,我校沒有附屬醫院,學生不能及時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3.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1)學校對教師評價體系不完善、師資不足、結構不夠合理、部分教師任務繁重、部分從醫院調入的專業教師缺乏系統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技能、教師接受再培訓和進修機會有限等桎梏了部分教師的提升與發展。
(2)少部分教師缺乏積極進取的心態、缺乏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責任心不強等原因而導致教育教學能力不強。
4.教育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1)學校重職業知識技能的培養,輕職業態度、職業素養與職業崗位適應的接軌與培養。
(2)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講授式模式教學仍然在我校教學中占據主導位置,這種填鴨式、被動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很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況且內容單一、對于知識與技能的靈活運用、創新性思維以及對學生實踐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引導和培養是不夠的。
三、根據中職職業能力測評要求和我校的實際情況與問題,特提出如下改進的對策
(一)生源上
采取相應辦法盡量提高生源質量。
(二)教學設施上
1.充分利用好現有教學設施設備,對實訓室、模擬病房等做好統籌而細致安排,讓其能充分開展和使用。充分利用好專業課老師、實訓室老師與骨干學生力量等,對實訓室的使用、實訓練習進行有序而有效管理。提高實訓練習、實訓情景模擬的效果。
2.完善實訓的硬件操作設備,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
3.積極爭取學校整體搬遷。
4.與就近某所醫院建立合作實訓醫院。
(三)教學能力上
1.合理教學人員結構,改變教師教學態度,不斷營造教師進取學習的氛圍和環境,組織校內學習、培訓、外派進修與企業合作等多途徑提高教師教學能力與職業能力。
2.積極與臨床接軌。教師需不斷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與人文能力等,需積極向學生傳遞臨床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等,拓展學生思路,引導和提高學生設計性的能力。
(四)改良教學方法
增強學生職業責任感與使命感,提高學生靈活使用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學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增加職業道德、就業指導等課程的課時并要求與臨床實際、崗位需求相結合而不是照本宣科;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利用假期去醫院或診所見習、在社區開展健康宣教或簡單的體檢,去福利院、敬老院等當義工或志愿者等形式讓學生在校期間能與臨床和社會有所接觸,使其能端正職業認識與態度,提升職業責任感和自身素養,“以德為先,以責任感來自律和發展自己”,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適應社會需求。
2.轉化教學方式: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中,多運用情景教學、標準化病人教學、練習法、小組討論法、啟發法、探究法、任務驅動法等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貼近臨床情景并引導和指導學生自學、思考,使其能學而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