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尼江小學
語文學科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重要優勢,對于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來說更是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全文如下:
現代信息技術(本文著重于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正闊步走進課堂,顯示著它不可比擬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出具體、形象、直觀而豐富的視聽材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根據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和鮮明事物的認知規律,挖掘信息技術對學生的激趣導學功能,從而進行輔助性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開展自主學習,啟迪抽象思維,開發學生創新潛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語文”的內涵決定了教學當中不僅要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還應培養學生對于文學、對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欣賞能力。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育界的一種共識。教師只能起點撥、啟發、梳理、指導的作用,一字、一詞、一句、一文都要由學生自己去反復體味之后才能靈活運用。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成為了擺在我們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語文學科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好玩但難學,不容易把握的學科,因為語言文字難于理解和運用。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以粉筆、黑板、掛圖為媒體,課文里面的詩情畫意很難表達出來,導致課堂氣氛較易沉悶,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課堂效率很難提高,久而久之還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多媒體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我發現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它獨具的優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它可使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斕、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直觀呈現,疏通“理解卡殼”
小學生由于受認識能力的限制,在學習中常常會在某一點上“卡殼”,甚至會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在教學時便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止的關系動態化,直觀地演示事物的變化和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從而達到其他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
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在講動物的時候我增加了一篇課外閱讀《動物過冬》,這是一篇知識性童話,我在課件中搜集了大量的動物圖片及錄像,同時給動物按為什么動物要過冬,怎樣備食過冬、如何冬眠過冬、遷徙過冬、原地過冬進行分類。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燕子、大雁等動物遷徙的錄像,感知鳥類到溫暖的南方過冬需要經過千辛萬苦,意識到我們應該保護鳥類,做他們的朋友。同時介紹其他遷徙過冬動物的圖片。同樣,在學生掌握了書本上備食過冬、冬眠過冬、原地過冬的動物后,向他們介紹其他動物的過冬方式。教學結尾時,告訴學生這些知識來自《十萬個為什么》《百事通》,還告訴他們這些書上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識,并在屏幕上出示這些書,鼓勵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知識是無限的,而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觀,還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想像力,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形象及抽象思維。由此可見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用巨大,應該加大運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