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源縣第六中學
【摘 要】歷史材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基礎、研究歷史的依據。歷史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培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收集、整理、歸納、分析、比較、質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本文著重闡述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幫助、指導學生有效地運用歷史材料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材料
近年來,根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準》編寫的歷史教材也極其注重歷史材料的引用,為什么歷史教學中應有效地使用歷史材料、如何使用歷史材料、使用歷史材料將可能遇到怎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都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史料是史學的根本”,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歷史材料
1、歷史要借助歷史材料來復原,通過研究史料才能走進歷史。相較于其它知識類型,歷史知識的一項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其研究對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無法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來自于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經過綜合、分析建構關于過去的人和事的陳述。盡管任何歷史的陳述都應遵循“論從史出”的原則,但它們總難免或多或少帶有陳述者的觀點和看法,往往同一歷史人物和事件會出現不同的看法與陳述。歷史教學要讓學生懂得從各種材料中去分析鑒別、比較篩選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
2、在今天的教學改革中,為了滿足探究式、研究性學習的需要也要求我們應充分運用歷史材料。新課程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究的能力。歷史,其實是一門需要探究的學問,在歷史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歷史材料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對歷史材料進行收集、整理、歸納、分析、比較、質疑,提出問題與同學、教師討論、辯論的出自己的認識,正好與這一教學改革的主旨合拍。
3、在歷史教學中使用史料,可以創設臨場的歷史氛圍,使師生在歷史情境中感受歷史,體驗歷史;對歷史材料的研究,可以培養學生扎扎實實做學問,實事求是看問題的學風,使學生學會“從證據中重建過去”,強化“證由史來,證史一致”的基本意識。
4、近幾年來,各種歷史命題考試中,材料分析題是一個走俏的題型,這也引導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史料的研究與運用。中學歷史學科考試的重大改革之一是強調用“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考查學生的歷史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答好這類材料解析題,必須具有較強的駕馭史料的能力,這促使我們在教學中注重使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對史料分析、理解、質疑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學中如何使用歷史材料
1、組織學生對史料進行探究,重建歷史情境。在教學中運用史料,引導學生將歷史看作一種探究過去的“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納他人所給予的材料。這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課堂討論、查閱文獻、思考感悟,甚至于史跡考查、觀察遺物等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開動腦筋,獲得心智上的收獲。學習處理史料作為歷史證據,可以說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能夠開闊學生的心智,產生滿足感。目前認為,比較理想的學習方式正是這種活動性的學習、探究性的學習。
2、運用史料創設教學情境,搭建對話教學的平臺。新教育理論認為,在歷史教學中要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創造一種具有“情境性”和“協作性”的互動環境,從而推動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獲得發展。“情境”創設得如何是學生有興趣主動探究和對話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師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情境,創設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舞臺,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讓學生嘗試用歷史的眼光去發現史料中的問題,并用科學的方式加以處理,無疑會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總之,只有當學生通過各種情境進入歷史,感悟和了解了種種歷史的真諦后,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要使歷史材料能在教學中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就必須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材料,泛讀和精讀訓練是兩種提高這一能力的有效途徑。泛讀主要解決對歷史材料的綜合理解和整體感知的問題。對歷史材料進行泛讀時,首先從綜合理解開始,然后向詳細理解過渡。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也應該是建立一個綜合、總體的概念,而不是對具體內容的理解。通過泛讀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快速讀懂及整體把握歷史材料的能力。而對歷史材料精讀時,教師則既要圍繞材料精心設計若干小問題,又要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討論,同時教師還需不失時機地進行啟發精講。精讀的材料,往往涉及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故量不宜過大,也不必每堂課都有,否則在規定時間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三、在運用歷史材料進行教學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教給學生研究的方法。既然我們希望學生研究歷史材料,去學習做歷史學家所做的事,那我們就必須教給學生進行歷史研究的方法。當然,這里重要的是學習史學家們治史的科學態度和最基本的方法,即尊重史料,“論從史出”,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歸納、綜合比較,產生個人的質疑、認識和判斷,得出相應的歷史結論。
2、要注意適度地取舍歷史材料,把握歷史材料的層次性。取舍的“適度”主要圍繞教材中章、節的重點、難點內容,并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一般教材中重點的歷史材料大都是針對重點、難點內容的,這自然是教學中首選的材料。但也有例外,可以靈活掌握,還可根據課時的松緊情況作適當補充。
3、既要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又要讓學生扎實掌握歷史知識。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常以犧牲歷史知識的掌握為代價,來專注于用史料發展學生的“歷史技能”,這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史料與歷史知識是相互依存的,必需擁有與史料有關的歷史知識,處理史料證據的活動才能展開;如果沒有扎實的歷史知識作基礎,所謂鑒別史料,重建史實,只會變成一種猜謎游戲,反而失去了歷史教育的意義。要使學生了解“過去發生了什么”,以及“我們如何知道發生了什么”,強調將歷史的“內容”與“技能”兩者統一起來。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史料證據的教學正是落實新課程歷史教學理念所強調的“認識歷史的本質” 的重要一環。我們有理由相信,集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通過探究史料走進歷史的歷史課,是一塊肥沃的熱土,在有志之士的開發下,它的明天將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