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樺林鄉中心學校
如今的農村,有很多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孩子留給年老的爺爺、奶奶甚至親戚看守。于是便有了很多留守兒童。還有些父母離異的單親孩子,甚至孤兒及不同層次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孩子組成了學校中的特殊人群。在農村社會教育的乏力加上他們本就缺少的家庭教育,在教學中,由于教育不得法,常常使他們失去自信和尊嚴,對班集體的進步構成阻礙,產生負面影響。使這些特殊人群在成長中變成了學校中的問題學生,不穩定因素。因此,如何正確認識這些特殊學生,并積極進行教育轉化,是一名每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盡的義務和職責。我們只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才能在教育管理中收到成效。
首先,要觀察了解學生。了解了原因,才能從實際出發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多對他進行觀察,關注他的一言一行,有空就與他聊天交流,了解他的內心活動,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等,問問他和同學們相處關系。與學科老師、生活老師配合,共同來教育他。還要經常與其家長溝通交流,了解他的家庭教育狀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的終身教師。一個學生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對他來講十分重要,我們在做班主任后都深有體會。由于農村家長在經濟、觀念和文化素質等因素原因,不少家長對自己肩負的責任缺乏正確的認識,“重養輕育”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有的甚至把孩子的教育發展責任全部完全交給學校,推給老師,這就增大了學校及班主任的工作難度。很多部分家長缺少與班主任和課任教師溝通,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哪班和班主任為何許人也!只有在“家——校”教育相融洽時,才能達到真正育人的目的,反之,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消極因素。家校溝通的基礎是教師,而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是家校之間能否建立良好關系的關鍵因素。要善于與不同類型的家長溝通,家長的知識結構、性格、修養參差不齊,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系等做到心中有數。比如對于溺愛型的家長,交談時應先肯定學生的長處,然后再適時指出學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子女的正確性。同時,也要用懇切的語言指出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耐心熱情地幫助和說服家長采取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子女,千萬不可因袒護自己的子女溺愛或隱瞞子女的過失。對于少數放任不管型的家長,要使學生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前途,激發家長對孩子的愛心與期望心理,改變對子女放任不管的態度,還要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的影響,增進家長與子女間的感情,為學生的良好發展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對后進生的家長,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希望。對他的孩子充滿信心。對個別咄咄逼人的家長,遇到這種家長我們一定要沉得住氣才行,要以理服人。很多家長都有強烈的維權意識和推卸責任的意識。碰到此類家長,不要太多爭執,更不要挖苦諷刺學生而傷及家長,體現寬容大度消除誤解和矛盾。與家長溝通好了,家長可以理解、支持老師的工作。
其次是尊重學生,要客觀、全面、正確地評價學生。不能好的都優,差的全壞,給特殊學生傾注更多的關愛。特殊學生總是不討人喜歡的,家長要斥責或體罰他,老師常常批評他,還要受到同學的排斥和孤立。有時他們與別人的感情是對立的,對老師的教育心存戒備。老師要使他們消除這種扭曲的心理,與他們多談心交流,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真誠與關懷,建立自信。同時鼓勵大家跟他交朋友,在生活中關心幫助他,在老師不在的時候能與他和諧相處,借助群體力量來改變他。
家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家長的交往溝通是教師工作中不能輕視的問題,與家長建立融洽的關系并形成合力。才不會為教育所累,而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