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外國語學校
社會和諧,離不開各種關系的協調發展。以育人為本的教育事業,也是構成和諧社會的主體之一。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站在推進教育和諧的高度,認識和處理教育發展中的問題。積極探索,大力營造和諧校園,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到和諧環境的熏陶,素質得到普遍提高,為社會輸送理想崇高、道德高尚、遵紀守法、誠信友愛的建設者,促進教育事業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這無疑成為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探索構建和諧校園的方法與途徑是在當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一、構筑基礎——建設和諧協作的教師隊伍
在學校,和諧協作的良好人際關系不僅給教師帶來精神上的輕松和愉悅,而且給他們帶來工作上的活力和動力。學校的教師是教育主體,學校領導要在辦學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實力、活力、魅力去影響影響教師形成共識的價值觀、群體意識、行為規范。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教師的聰明才智,努力為教師專業發展搭設展示才華的平臺。對不同類型的教師予以不同的對待:對青年教師給予政治上關懷,生活上關心,工作上給機會,壓擔子,展風采;對成長較快的教師時刻提醒其做到不驕不躁;對存在不足的教師真誠地幫助其揚長避短;對思想上有疙瘩的教師及時溝通,調整心態;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應予以褒獎。從而形成和諧共生的強大凝聚力。
因此,學校領導要充分尊重教師人格,給教師工作環境和心理空間一定的“自由度”。不管職務大小、學歷高低、年齡大小、性格異同,都要一視同仁,給教職工心理一種公平感。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加強人際溝通,營造一種舒暢的心理環境。創設教師和諧互動的良好氛圍,完善學校的合作機制,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學校的興衰榮辱都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關系到渴求發展的莘莘學子。使教師深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嚴和從教的幸福,形成“知心同德、知難同進、知足同樂”的具有親和力的學校人文生態環境。
二、抓住關鍵——建立和諧交融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中諸多關系最為重要的關系,師生關系的主導方面是教師。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是成長中的鮮活生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合理的要求和健康的個性,從而避免師生之間的隔膜、抵觸乃至沖突,達到平等和諧,互相尊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學生的向導和伙伴,務必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設計,從而成為自主發展、全面發展的新人。雖然師生雙方在知識、年齡、經歷等方面的差異,使教師有著“領導”的地位,但師生雙方相對獨立性要求師生之間尊重、理解與平等,因此教師更應是平等的首席。同時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動態關系,雙方在精神、心理、價值觀以及行為等方面進行著合作與交流,在交流與合作中雙方共同調節著師生關系,促進著師生關系的不斷發展。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把教育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之間應該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和學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實現共識、共進的理想境界,實現師生關系向著師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學的方面發展。為此,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意識和人格,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積極開發學生自身的潛能。讓學生在師生合作融洽的人際氛圍熏陶中和諧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三、激活載體——創設和諧互動的教學活動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與“學”是統一于教育實踐中的雙邊活動。“教”與“學”和諧的實質就是使教育的節奏與學生發展的規律相符。首先,學校各種教學安排、教學活動既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與學生的身心成長一致,激活學生內潛的學習興趣和愿望,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又要為學生“學”的過程創設良好的外在環境。其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對學生的發展起導向作用,另一方面要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做好服務工作。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對教育教學目標的確定、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教育教學措施的設計、教育教學時空的安排、教育教學情境的設置等進行合理調控,使之積極地和應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第三,以“愛”建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和諧互動。愛,是教育的前提。因為有愛,教師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人格,以無私的奉獻幫助學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優良的個性品質影響和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完美的教育教學藝術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的教態成為學生竟相效仿的優美動作,天長地久地伴隨學生的生命旅程;把自己的情感化成一場及時雨,每時每刻地滋潤學生的心靈;把自己的話語成為學生成長的催化劑,激發學生和諧、健康地發展。
四、形成合力——營造和諧有序的教育環境
家庭、學校、社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空間,更是接受各類教育的陣地。因此,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必須促進學校、社會、家庭三方教育關系的和諧,才能達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和諧校園是師生們生活的家園和精神的樂園。教育工作者應該全力構建公平有序、文明向上、寬松協調的和諧校園,培養身心和諧,身體健康的合格人才,使校園成為一個“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生態系統,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