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市林周縣蘇州小學
西藏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省份,農牧區是西藏的主體。總的來說,教育落后、人力資源素質不高是西藏農牧區的主要問題。人口居住分散,氣候惡劣、學習生活條件艱苦、教育質量不好導致學生對學習積極性很弱。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狀況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它要求農牧區中小學教師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定一種嶄新的教學觀念,重新確立自己的角色行為。其中,我認為所謂的角色行為即為角色轉變,即由傳統的“以教為主向新型的建構主義理念轉變,倡導”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
下面我將著重談幾點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及角色的轉變:
一、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獲得如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開始在網上通過搜索引擎來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知識的海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是“探索者”,而教師則應該成為一個好的“導航者”。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尋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尋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我們要從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心理健康、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是按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絲毫談不上什么創新精神的培養。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內容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為此,教師應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為了達到課程目標而使用的教學材料,不是課程的全部,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還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參與課程編制工作,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研制者,這樣才能開發出學生所需的并有利于其個性發展的教學資源。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師生交往互動
課程對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師生關系這一側面,這不僅是因為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也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突破口。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老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事實上,如果師生關系這一問題不首先解決,什么學生的主體地位,什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通都是一種侈談。
四、在溝通與“對話”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教學交往中的溝通,常常要借助“對話”而實現。教學中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以教材內容為“話題”或“談資”共同去生成或創造“文本”、去構造“意義”的過程。它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項原則。從方法的角度說,它要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太多的“傳話”和“獨白”式的方式,走向對話與交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風、寬容的態度、真摯的愛心和悅納學生的情懷,學生在交往中實現認知發展和社會發展。在師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師會受到很多啟發,對學生會有更多的了解,這些無疑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教然后知困”等主張。
總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主動性的作用,以上四點是從各個方面側重闡述了西藏農牧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概括起來就是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過程中是學生的輔助者、引路人,教師的作用是設置問題、設置方向,接下來的工作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求教師必須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合作伙伴,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師生是合作探討問題,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