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土布加鄉完全小學
課程改革走到今天,課堂教學花樣真可謂層出不窮,有百花齊放之感。由于我們地處農牧區高海拔地區,教學條件不是很好,各個學校在教學上存在的困難很多,大家常抱怨設備太落后,抱怨學生素質跟不上,覺得教學搞不好主要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但隨著現在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學設備也逐步完善,按原來的想法現在教學中的問題應該得到解決了,但現實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后,發現我們的教學質量不僅沒有得到提高,反而比原來下降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課堂要“真實”
我對“真實”的理解是:語文課要真正地反映教學的原生態,如實的反映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在觀摩課和比武課上,老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視聽效應,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教學的誤區——作秀。語文課堂成了一場演出,一種作秀的表演。老師全身心投入,時間把握得分秒不差;學生密切配合,整堂課“天衣無縫”:問題答得正確標準,課文讀得流利感人,動作演得精彩到位……其實這是一場不知演了多少遍的戲罷了。整堂課表面上欣欣向榮,可學生只在感官上得到了快樂,所學的知識如過眼煙云,更談不上什么能力的培養了。這樣的作秀課是一種假課、空課和虛課,這樣的作秀是對學生和聽課老師們的欺騙行為!
傳統的語文教育是當代語文教育的根基,講授母語,應該講究“誦讀,感悟,涵詠,體味,積累等體現中國人的感悟思維為主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因此,我們的課堂,不僅需要活潑的聽、說、讀、寫,更需要安安靜靜地思考,揣摩,潛移和默化。
二、課堂要“樸實”
我對“樸實”的理解是:老師的語言要通俗易懂,要讓學生聽得明白。畢竟,老師上課面對的小學生,他們知識有限,理解能力較低,尤其是我們縣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如果老師不能做到“樸實無華”,學生就可能聽不懂,就更談不上被感動了。可老師們在課堂上為了追求語言的優美,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和成語,聽課的老師似乎是聽懂了,可學生卻“云里霧里”,聽不明白——雖然精彩,但“對牛彈琴”,又有何用?
我們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理解文本內容,學會表達形式,形成語文能力。小學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注重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
三、課堂要“扎實”
我對“扎實”的理解是:教學不能耍“花架子”,要把功夫落到實處。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到底能學到多少,感悟、體會到多少,學生有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切實把時間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上,花在訓練學生“積累、感悟和運用”上,不能因為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不敢讓學生花時間真正來“讀”、“想”和“說”。扎實的另一個含義是教師深厚的教學底蘊和扎實的基本功,課堂同樣講究“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總的來說,樸實并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也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扎實更不是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和訓練。我們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采用最簡潔有效的教學手段,扎扎實實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些什么,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里都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樸實是教師教風的具體表現,扎實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樸實的教風和真實的教學過程,才會有扎實的教學成效。在課程改革進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候,讓我們重溫“真實,樸實,扎實”的教學觀,回歸濃濃語文味的教學課些什么,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里都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樸實是教師教風的具體表現,扎實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樸實的教風和真實的教學過程,才會有扎實的教學成效。在課程改革進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候,讓我們重溫“真實,樸實,扎實”的教學觀,回歸濃濃語文味的教學課堂,這才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