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第二中學
當前的學校班級管理,學生犯了錯,班主任第一反應就是又給班級抹黑了,立馬把學生叫來教育。學生一副受訓表情,低頭認錯。對那些屢屢犯錯的學生老師甚至會表現出不耐煩:怎么說你好呢?你怎么總是這樣呢......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自我認知是從老師或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中獲得的,當他們一旦放錯,就受到貼標簽,上綱上線之類的指責,這是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的。作為教育者,特別是班主任,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學生錯誤,讓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呢?筆者認為應該從學生的錯誤中追根朔源,對癥下藥,防范于未燃。我從多年的教育以及班主任工作中,發現學生犯錯誤有以下原因:
一、學生自我管控力不夠強,有些錯誤行為,幼兒都懂:自己的東西保管好,別人的東西我不要,講文明講禮貌等,但面對誘惑還是犯了錯:拿別人的財物,對人無禮,出口臟話,甚至大打出手。
二、學生好奇心強,是非不明。學生守則中規定不得吸煙,喝酒,不奇裝異服,由于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總想去試一試,于是就嘗吸煙,去喝酒,染發等等。
三、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父母對孩子一貫溺愛,一味滿足孩子需要,在這種生活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表現專橫,唯我獨尊,一旦與同學出現分歧或矛盾,就會焦慮不安引發矛盾,做出錯誤的事。
四、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廣大農村地區,學生受教育的陣地主要在學校。家庭教育比較缺乏,父母只管孩子物質供給,或者想教卻沒有方法,特別是留守學生,受家庭的教育更少。
五、學生愛的缺乏。許多青少年犯錯,是由于缺少老師家長的關注。家長忙于生計,孩子得不到關愛,在班上表現不起眼。
六、學生受教育不當。家長老師在他們犯錯時缺乏足夠的耐心。特別是對重復犯錯的學生,很容易給他們貼標簽:無藥可救、總是不聽、真是蠢等。把學生批的遍體鱗傷,一無是處。
針對學生犯錯的種種原因,教師如何對待,讓他們能夠做到明知不犯,少犯錯誤呢?筆者淺談自己的體會。
一、正確認識學生的錯誤。有些錯誤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現象,他們出于好奇,比如吸煙、喝酒等,我們對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知其危害,明辨是非。對于約束力不夠,屢教屢犯的孩子,適當的懲罰是可行的。但要建立架構,讓孩子明白規則,以及違反規則之后的后果。懲罰應以溫和而不生氣的態度執行。
二、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平時加強學生的自我修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佛和一個魔,當佛戰勝魔,他便做了對的事,反之,則做了錯事”,“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無所謂好人壞人,只是在欲望誘惑面前時的一念之差。”。所有這些精辟之言無不是人們對自控的挑戰。我覺得學習態度好,行為習慣好的學生,無非是自我控制能力強的體現。有時,表揚學生成績好,品質好,不如張揚他們的自控力,特別是對經常犯錯的學生,我們要表揚他們犯錯的周期變長。這樣的教育更有力度,教育面更廣,影響也更深遠。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最大的,家長應該重視對未成年孩子的養成教育。改變愛的方式:疼在心里,嚴格管教,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謙讓、寬容、善良,特別是吃苦教育。只有家長與老師形成教育聯盟,這樣的孩子犯錯更少,這樣學校教育的作用才更大。家教是一種職業,有效合理的家教應該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教育,而不是簡單的口頭教育:“好好讀書、認真聽講”、或坐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守著子女學習。家長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微妙變化,感知他們的心理需求,用心疏導,耐心教育。
四、家長、老師對青少年傾注愛的教育。為了渴求愛,有人會裝病數十年如一日,直至老母親去世。為了被關注,有人去冒犯罪的危險,做土匪,搶銀行,殺人.......有的孩子做傻事也是為了博得大人的關注。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當代著名教育家盧勤的教育理念是:讓我們用愛的目光看孩子們,用愛的胸懷包容他們,用愛的管教約束他們。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打到人心,滋潤心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的過失,不管多么嚴重,如果不是出自惡意,就不應該懲罰他。”其實,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有錯,內心都會有贖罪的渴望,這是一種心理需要,假如別人不加追究,負罪感往往令其不安和愧疚。為了擺脫這一折磨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往往會主動認錯或者求助于人,情愿承擔責任。此時,倘若能充分理解其感受,相信他認錯并改錯的決心,滿足其愿望,他是會樂于接受懲罰的,即使不予懲戒也同樣能夠達到改過匡正的目的。所以小孩犯了錯誤恰恰是進行教育的良機,而且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收益終身。
青少年像一棵樹的成長。家庭,學校給他們提供一片有機的沃土,家長和老師用心澆灌,精心培育,耐心修剪,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成長中的錯誤,讓他們成長為社會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