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縣中學
【摘 要】迄今為止,我國以教師為中心主宰教學全程的信息技術教學狀況,一直得不到根本的改變,教師的主導作用僅僅限于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得不到充分發揮,這就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被嚴重抑制。新課程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所以我們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著眼點,以學生的能力提高為歸宿,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現代教學理論,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引入互動、合作交流與探究創新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互動;教學模式;基本原則
合作與協調精神已成為人類個體在當今及未來社會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優化生存條件所必備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能力。現代的課堂教學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在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著眼點,以學生能力的提高為歸宿,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現代教學理論,體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創新”的認知過程,使學習過程由“吸收、儲存、再現”轉向“探索、研究、創造”。特別要結合信息技術課的特點以學生操作實踐為主,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引導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加入到學習中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象,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要使學生成為有獨立行為的人和有自覺的、有意識的人,才能在學習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動性。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和制約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和教學的結果。
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發揮和想象的自由空間,淡化強制與約束,給予更多的啟發和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利用網絡交互功能,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同時,提供可選擇的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和知識檢測練習,由學生自主選擇,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再通過網絡,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幫助和指導,隨時調控教學過程,檢測學習效果。
二、注意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應是組織者和指導者,主要發揮協調和指導作用。教師的教學服從于學生的學習,教為了學,以教帶學,以教導學,以教促學,只有教師的能動作用的充分體現,才能保證教學的有序地緊湊地進行。
師生互動是較開放式的,但不是“放羊式”的,任其自由的話,課堂教學會處于瘓散狀態。因此要求教師在充分準備和精心設計的基礎上,有序運作。教學方案的執行、教學的反饋和交流、突發性情況的處理都須納入調控之內。
具體的做法是:
(一)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確立
這樣做可以引導學生從“要我學習”向“我要學習”轉化。巧妙地運用情境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老師特意、精心安排的,滿含興味、環節緊扣的程序中,自然地進入一個全新的認知、求知網絡。
(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
通過人機交互,人與人的交流,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從“我會學習”向“我要學會”轉化。
在教學中,從簡單的文字輸入奪標賽,美文、美畫設置精選搜索、下載功能大比拼,在教學中某個環節適時、適當地穿插這樣的競技、奪標或展示作品秀等互動活動,不僅可以極大地推動課程的順利進展,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樂趣等方面,都將產生烘托和鼓動作用。
(三)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參與回顧,掌握知識的全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由“我會學習”向“我學會”轉化,實現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的教學目標。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成功的驕傲,學生也不例外,適時地給學生營造展示成果的機會,一來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和活力。二來可以溝通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作品的互展中,取長補短,交流經驗和感受,自覺組合謀求新的創新思路。三來通過學生的展示,教師也從中的到反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揚長避短根據學生的現有狀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穩固發展。
(四)構建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的空間不是真空場所,它充滿著無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為因素。和諧的人際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高漲的學習情緒,竟爭的學習機制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教學氛圍,構建富有挑戰和竟爭的教學機制,確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關系,已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五)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協作
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運用網絡互動模式教學既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還可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良好的空間,利用群體的智慧,實現優勢互補,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組內交流合作,評價學生時也特別強調小組的成績。要在組內安排學得快的做小組長,及時指導組員,從而整個小組都能完成任務。
(六)多途徑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在網絡環境下,創設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相結合多媒體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推陳出新。
(七)注意因材施教,輔差培優
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不盡相同的特點,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給學生獨立的思維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喜悅。這也是“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全面提高”的教學原則的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肖興宇.創新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M].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出版社,2007.
[2]應國良;馬立新.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07):15-16.
[3]劉瑞挺.計算機教育,2009(05):129-130.
[4]魏寧.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1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