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
一、教學目標
1、分析孫悟空人物形象及意義;
2、敘事類文章教學方法。
二、教學重點
1、分析孫悟空人物形象;
2、敘事類文章教學方法。
三、教學難點
1、孫悟空形象的意義;
2、理解玉帝、佛祖和老君三者關系。
四、教學策略
合作與交流學習方式。
五、教學手段
PPT。
六、教學步驟
(一)作者作品
1、導語
歷史上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與失敗也過去了,但奇妙的是有些事物不但沒有過去,反而熠熠生輝,光照宇宙,讓人思考而生睿智,如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文學和藝術作品就屬于此類。同學們,你認為達·芬奇名作《永遠的微笑》中蒙娜麗莎的笑美嗎?(眾生笑答:不美。原因可謂奇葩)老師從初次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近30年的時間了,我在中學時代的看法與你們一樣,不但不美,而且皮膚粗糙,很胖。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知識與閱歷豐富,我開始思考這幅名作的真正意味。我們忽略題目“永遠的微笑”內(nèi)涵意義,我們犯了以貌取人的大錯。蒙娜麗莎的微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穿越時空一直微笑到現(xiàn)在,也將永遠。那甜美、慈祥的微笑就像黑夜中明亮的北極星永遠為我們提供光明和方向,讓人類明白微笑的力量。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鬧天宮》也是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它節(jié)選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西游記》。
教師板書題目與作者。
2、作者吳承恩長啥樣?展示PPT
明確:(1)展示吳承恩的畫像;(2)吳承恩(1504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人。中國明代杰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
明代是小說的繁榮期,當時有四部傳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
3、《西游記》成書過程。PPT展示總結語
《西游記》 主要寫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jīng),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jīng)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fā)后途經(jīng)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到達了印度。他在那里學習了兩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經(jīng)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jīng)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jīng)前后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后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jīng)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圣》等,這些都為《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jīng)過艱苦的再創(chuàng)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教師明確:一部經(jīng)典的著作,一篇精美的文章是作者多次、反復修改、雕琢出來的。
(二)梳理文意
1、請同學們打開課堂筆記聽寫四個詞語:斬妖臺 兜率宮 雷音寶剎 凌霄殿 (屏顯。自我校正)
2、結合這四個詞語簡單復述文章內(nèi)容。明確:孫悟空在斬妖臺沒有被砍頭,被太上老君領到兜率宮推到八卦爐中煅燒49天,悟空出來后來到凌霄殿外與靈官打在一起,玉帝無法只好派人到雷音寶剎請如來佛祖降伏悟空,如來在靈霄殿外降伏了悟空,并把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3、側面描寫:主要交代了悟空的成長歷程和神奇無邊的武藝,并明確傳達信息是玉帝無法,老君無策,只好請佛祖出面。
4、如來與悟空對話:佛祖只一笑一問一撲一壓,體現(xiàn)佛祖的高深莫測和對悟空的愛護之情。
(三)質疑交流
1、展示部分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屏顯)
①玉帝應本領高強,為何自己不出手,反而請如來佛祖出面呢?(張茹雪)
②如來為何聽玉帝的? (于琦)
③為何寫佛祖冷笑,佛祖不是很慈祥嗎? (王欣悅)
④為何如來佛祖把孫悟空“輕輕地”壓在五行山下? (孫睿)
⑤如來佛祖不來,結局會怎樣? (鄭昆博)
⑥孫悟空真當上了玉帝,世界會怎樣? (李卓恒)
(四)深度解讀
1、教師解讀三者的關系。(屏顯)(略)
2、分析孫悟空人物形象及意義。(屏顯)
3、教師解讀孫悟空形象的意義。(屏顯)
①孫悟空身上那種展示自我、追求自由與個性、敢于反抗權威的品質是值得我們所向往的。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面對不合理、不公平時總是順從和退讓來換取所謂“和諧與安寧”;②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失敗可以讀出一個人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是可貴的,但個人的行為應該服從社會運行的規(guī)律和法則,一個人生存于社會中,不但需要過人的本領,還需要對自己、對他人有理性認識,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人盡其才,發(fā)揮最大的價值。
(五)總結延伸
1、《西游記》回目概述
《西游記》內(nèi)容可分三部分:前七回寫孫悟空從花果山稱王到大鬧天宮而被壓在五行山下,八到十二回寫唐僧取經(jīng)的緣起,十三回以后寫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歷程。
2、故事情節(jié)高度重復性
唐僧被妖怪抓走了——孫悟空跟妖怪打——打不過妖怪——請救兵——解決妖怪——繼續(xù)上路——下一回又有個新妖怪把唐僧抓走了……
3、《西游記》之“虛”解讀
文學作品“虛”的藝術美真實顯現(xiàn),“虛”到了完美,“虛”到了極致,“虛”到影響了后世文學與當今科技走向和未來。
總結語: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段語言詮釋孫悟空的成長經(jīng)歷可謂恰切。孫悟空通過一系列“鬧和作”,其戰(zhàn)斗本領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他得到了神器(如意棒)、擁有了神功(72變等)和神緣,達到了玉帝怕他,老君敬他,如來愛他的效果,這樣的鬧,鬧得牛!鬧得酷!!鬧得帥!!!鬧得美名傳萬代。那么我們必須想一想?yún)浅卸魉茉爝@一神物到底有何用意?欲知后事如何,請同學課下閱讀《西游記》的八到一百回,方得知曉。
(六)學法指導
總結敘事類文章的教學思路。(屏顯)
梳理文本: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入手
解讀文本:(略)
提升文本:屬于自己的個性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