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安繞鎮小學
如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直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縱觀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發展歷程和趨勢,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課程標準中都將數學的應用作為重要的目標之,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 學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聯系生活實際,導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于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于生活實際,這就為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呢?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遇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小哪個數可以 剛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么半個該用什么數來表示呢?此 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問題情境,增強應用情趣
人的思維起始于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述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找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除法“兩位數除以—位數”時,對學生來說是容易掌握計算的步驟和方法的,但是學生往往忽略橫式答案的書寫格式,常會忘記寫余數,缺乏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學生從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切實了解了計算的意義和如何運用計算的結果,感受到學習計算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為了計算,同時感受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就在自己的身邊有待解決,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意識,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三、搜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搜集有關資料并介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地圖用四種不同顏色區分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數學應用的具體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關于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簽各種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認識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過查閱資料,搜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進一步了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四、創造應用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教學“百分數”后,做小會計師,在父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一算,怎樣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再如:教學“千克和克”時,分小組活動,稱一稱自己小組準備的蔬菜和水果,像l千克西紅柿或茄子 大約有幾個,l千克蘋果或桔子、香蕉大約會有幾個。創造動手、動腦的機會,引導學生嘗試、體驗生活。設計開放化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中獲取廣泛的數學經驗,學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時也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 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 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當然,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提高和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在一兩次的解決問題中就能培養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不要認為簡單的數學問題(包括生活中的問題)對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毫無幫助,它需要較長的時間,教師在適當的時機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的應用意識,經歷滲透、反復、交叉,逐級遞進,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過程。使學生的應用意識逐步由不自覺或無目的狀態,進而發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的應用。
總之,通過各種載體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加大學生體驗成功的頻率,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