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周至縣第七中學
道德教育與學科教育息息相關,互相滲透,這樣,我們的課堂一定會是可愛和有魅力的。如果問大家:鹽重要嗎?我想,沒人會否認。那么,給每人發(fā)15克鹽,請大家直接吃,相信每人都不愛吃。如果把15克鹽放進各種湯里,人人都愿意喝。德育與學科教學不也是這樣嗎?我們不應該是:因為鹽重要,就把鹽從湯里取出來讓學生吃,再讓學生喝淡而無味的湯。結果學生既不愿喝湯也不愿吃鹽。現(xiàn)代學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道德教育是主宰,是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的成長,進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長,那么人生命的其它部分的發(fā)展就會受到限制。教育中人生命的完整性規(guī)定了道德教育的統(tǒng)攝性,居于統(tǒng)攝地位的道德教育必然是通過滲透的方式而非依賴于獨立時空展開的。
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各種復雜的滲透的方式完成,由此產(chǎn)生的影響最終將變成人的內(nèi)在的穩(wěn)定的心性品質(zhì)。新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shù)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我認為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應當在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同時,關注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那么,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德育而沒有為德育而德育的痕跡呢?
一、精選教學素材,注重德育教育的現(xiàn)實性
關注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歷來是數(shù)學課程的使命之一,同時也是數(shù)學教學實施的難點之一。對于學生而言,道德教育還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zhuǎn)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nèi)心要求。”現(xiàn)代德育至關重要的一條策略是:隱蔽德育的“教育”意圖,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識。所謂隱蔽德育意圖,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內(nèi)涵的基礎上,在工作中盡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變當前學生總是以被動、應付的態(tài)度去接受德育的狀況,淡化他們“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在充分的自主意識的支配下,自覺自愿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的內(nèi)容,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終極目的。課本中設計的一些場景,如同學們幫殘疾人推車,同學在廚房幫媽媽干活,同學在幫老師整理作業(yè),上下樓梯靠右走,還多次出現(xiàn)了同學們一起澆花,一起植樹的情景,都體現(xiàn)了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人文情懷,這里沒有空洞的說教,卻是潤物無聲。書中的這些案例啟示我們,離開說教,生活中荏苒有很多的素材可以挖掘,在看似抽象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經(jīng)過巧妙的設計,荏苒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還具有它的現(xiàn)實性: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課的延伸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編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來說一說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生 1:學校放學后,我和王亮在公路上練習長跑,我們在同一起跑線開始,王亮先跑5分鐘,速度每分鐘15米,我用20分鐘才追上王亮,求本人的速度。
生 2:李文的爸爸上個月捕青蛙,總共捉了大小青蛙18只,已知大青蛙比小青蛙多10只,求捕捉到的大青蛙多少只,小青蛙多少只?
生 3:小紅和小軍看一本故事書,小紅從前往后看 15 小時看完,小軍從后往前看 10 小時可以看完。兩人同時看 多少小時可以看完?
教師對此一一予以肯定。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單從數(shù)學的角度看,似乎沒有什么疑問;但仔細思考這些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合乎情理,合乎法律,解題的結果是否可信?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馬路上跑步的不安全性,捕青蛙賣錢的違法性,看書從后往前看的不合理性,這些都被學生忽略了。更糟糕的是:課例中的老師或許是疏忽,或許是出于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做出了肯定的判斷,讓學生的錯誤思維存在于教師的肯定中。這種缺乏理性的對話,是教師對學生表面情感上的“呵護”,實質(zhì)情感上的“蹂躪”。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中我們不但要注重知識的正確傳遞,還應重視和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暴露思維過程,增強學生自信,注重實效性
信心是一個人的根本,是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個必要條件。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悅納自我,體現(xiàn)自我,相信自己能行。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課未必就是一堂好課。這種表面上的“順利流暢”可能把老師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往往給一些學生造成錯覺:“為什么老師這么聰明。我這樣笨?”可見教師要恰當?shù)叵驅(qū)W生暴露思維過程,不僅要給成功的范例,還應展示失敗和挫折,讓學生了解探索的艱辛。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輛自行車的車輪半徑36厘米,這輛自行車通過一條長720米的長的街道時車輪要轉(zhuǎn)多少周?學生列式:72000÷(2×3.14×36)后,我和學生一起得出原式=72000÷226.08,接著,便列了一個豎式,這下學生不滿意了:除數(shù)擴大100倍后是五位數(shù),非常麻煩!而學生的提出的72000÷2÷36÷3.14明顯要比剛才簡便。學生看到教師失敗,受困的過程,知道教師不是萬能的,也可能出錯,“碰釘子”這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觀,樹立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
“不斷地讓學生獲得成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信心的根本方法。”數(shù)學教師要注重學生個體的活動和需要,為具有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提供機會,以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并與其他同學分享成功。教師在課堂中可適當提供一些開放題[按照CAI91998]的定義,開放題是在“起始”(有多于一種組織問題可能),“中段”(一題多解)或“末段”(多與一個答案)開放的題目],與傳統(tǒng)問題相比,由于開放題本身有層次,即使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入手,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顯然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三、妙用錯誤資源,引領學生發(fā)展,德育化課堂注重人文性
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往成功的階梯,學生學習中出錯的過程應該被看成是一種嘗試和探索的過程。因此,教學之中要及時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資源。記得有次去聽一位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公開課。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能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