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縣教育教學研究研室
萬變不離其宗。翻閱各版本教育理念,其中一個核心永沒改變,那便是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F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學科標準》反復強調: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做一個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現代公民?!墩Z文新課標》闡述語文學科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十八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毫無疑問,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人問素養的培養。那么,作為落實這一重要任務的課堂,如何營造良好的氛圍以凸顯人文關懷,培養科學精神;如何運用教學策略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的目的,是值得每位教師認真思考與研究的。
回眸我縣課改的歷史,“目標教學”、“學案導學”等課題研究無一不是在適應這一理念,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其中“巴東教育現象”州內外聞名。但調研目前的初中課堂,發現老師無不在尋求一種捷徑——強調學科本位,訓練解題技巧,以適應今天的中考。
你瞧:詩詞名句、名著導讀,背誦積累,反復練習;文章閱讀、解題思路有套路;答題技巧有格式;拓展遷移講規范;就連寫作也公式化了:寫感想“引議聯結”,寫人物講故事走常規,寫抽象作文用片斷組合等等。諸如此類推算演練,為的就是考試能得高分!然千人一面,索然寡味,眾口一詞,缺乏創新。由此,改革、探究,勢在必行。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敝Z獎獲得者丁肇中也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致知離不開實踐探究。光有100分的成績而缺乏實踐訓練,那是“考試機器”。千篇一律、眾口一詞,有何新意可言?有何創造之舉?好些面試學生,面對考官戰戰兢兢,或斷斷續續,或啞口無言;昔日,揮寫答卷不是一氣呵成,下筆成章嗎?可嘆,可悲,更值得深思。
課堂上,我們不反對尋求一種技巧。就拿朗讀來說,我們要讀準字音、節奏;再讀時,我們要讀出韻律、抑揚;深讀課文后,我們更要讀出情感、思想……不指導不得法,不尋求不得巧。如果,僅僅為了應考而尋求一種技巧,則失之大矣。反過來,我們不妨走進自然、來到社區、投身生活……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生活;抑或嘗試搞個演講賽、開個主題班會、辦個文學沙龍、來個自我推介……讓學生真真切切品讀語文。——在快樂中獲得知識,在學習中享受快樂,以促成科學人文素養的養成。
語文課堂就是一塊好陣地。
詩詞美文沉淀千年,字字珠璣,句句奧妙。從讀到悟,從悟到品,從品到用,無不是引導人文素養的好素材。小說散文,篇幅精致,哲理深刻,人生真諦涵泳其中,初讀之,美輪美奐,細讀之,大徹大悟。即使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也是最好的媒介,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感悟中國脊梁的偉大與堅強,激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讀《中國石拱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涵養;讀《信客》領悟余秋雨的“人生苦旅”,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自然建立一種厚實的理念在心中,那便是“誠信”,做事的“誠信”,做人的“誠信”。
生活處處皆語文,人生處處皆美文。用不用這個媒介,如何用好這個載體,既是態度問題也是策略講究。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有教師理解為純粹的教書,就是用書本來教,以達到會解題的目的,這是對教師職業的誤解。從《新課標》“三維目標”的界定也可以看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且人文素養教育日益受到關注。
誠然。人文素養的滲透不在一朝之力,而在耳濡目染,逐步形成;人文素養的教育不必課堂的一線貫之,而在于點滴積累,逐步教化。中國的“太極”講究陰陽調和,也講究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亦如此,一篇文章選擇一個點,一節課側重于一個方面,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也在于此。
就詩詞而言,走進田園詩派,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份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定是自然流露,其人文熏陶也自然形成;走進勵志類篇目,杜甫“會當凌絕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古之圣賢的勵志思想,自然促使學生從小立大志,做大事;走進豪放派,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范仲淹“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殺敵報國,建功立業之宏偉志向自然會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梁啟超有言:“人生百年,立于幼學。”中學時代,不立志、不養情、不悟理,則老之晚矣,悔之晚矣!
借力打力,巧借教材之情感點,營造課堂之氛圍點,激發學生之思想點,將人文素養滲透于課堂教學中,這是語文教學之必需,更是教書育人之必要。究其策略而言,沒有固定模式可走。一篇文章、一節課、一個活動、一個點子都是人文素養熏陶的載體,都是人文素養滲透的捷徑。
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將二者有機融合才能至真至美。這就好像“三維目標”,它是一個整體,不得忽視任意一個,更不得將它們割離開來。在求知中育人,在育人中求知,才是我們致力追尋的語文教學至境。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斷滲透科學人文素養教育,讓學生有獨立的人格、創新的思維、合作的精神;讓學生有健康的情感、健康的個性、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有自主的意識、遠大的理想、積極的情操,為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夯實堅實的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讓我們學語文,感悟文字精華;讓我們愛語文,品味人生真味;讓我們用語文,傳承文化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