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市第六中學
【摘 要】英語學習既是學生自身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是陶冶情操,開拓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展個性的過程。教學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過程,課堂教學評價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評價活動也帶動了教師教學改革,這種“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進步的原動力。當我們用批判、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時,我們就是在反思,變革。科學、有效地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缺憾,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出發,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本文誠望借助中國移動“校訊通杯”論文大賽這個平臺與同行們共勉
【關鍵詞】英語教學;設計;評價;反思
一、構建英語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有效課堂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節課的成敗。一般情況下,在講解語法時,上課即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我們要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么學,要想保證在考試與現實生活中做到零失誤需要注意哪些因素?這種導入方式從一開始就可以讓學生明確這節課自己該如何做,看似有些霸道,但絕對是應對考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使教師個人在課后能夠比較客觀地進行自我反思。
(二)有效課堂提問
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的好即教的好”,好的課堂提問具有增進師生交流、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等教育功能,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決于教師提問的技巧。通常我會在意以下方式。
(三)有效學生活動
要創設有效的課堂活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的活動通常安排為集體齊讀單詞,這樣可以幫助那些膽子比較小或是學習上還需要些時間的孩子,他通過聽別人讀來彌補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但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水平。小組對話,學生在做后期展示時會非常流利準確,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
(四)有效作業布置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檢查師生之間教與學實況的紐帶。有效地布置作業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改善學習方法。然而,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總是有一些學生會少做甚至不做書面作業;而對于口頭作業,如朗讀、背誦等,這種少做或缺失的現象則更為普遍,也更加嚴重。我們通常采取作業分層。有基本要求,主要針對于程度不好的學生,具體是讀準生詞,能對情景交際做出正確的應答,能辨認出閱讀文章中的重點句。較高要求和最高要求。
二、課堂教學評價
美國理論家斯塔弗爾比姆說:“評價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是為了進步(improve)”。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實行多維分層,因人而異、實事求是的評價模式。作為老師應該善于觀察學生的客觀狀態,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關注評價對象,進行客觀評價,促其長足發展。
(一)更好地關注評價對象
我們英語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是一朵朵燦爛的奇葩。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要承認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在設置問題時切忌心中已經預設了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從而在教學進程中只根據答案的正確性來做出簡單的評價,而從不關注所評價的對象。長此以往,學生會被無形地貼上等級標簽,“學困生”也因此形成,一旦形成,在以后的英語課堂中他們很可能就會是永遠的失敗者。事實上,“學困生”的產生有來至家庭的,社會的,和自身的各方面因素,但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暫時的困難,可以很肯定的說他們存在著轉化的可能,而對其轉化工作關鍵的一環就是課堂的有效評價。
(二)提升評價的寬度和廣度
以往“一言堂”的英語課堂教學,把“教”和“學”對立了起來,課堂中缺少互動,因而評價的機會少之又少,課堂的有效評價也更無從談起。如今,新課標下的英語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中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多了起來。在此基礎上,結合班與班、個體與個體的差異,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建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會,并實現多維分層、因人而異、實事求是的評價模式,這是有效課堂的實現是一個基點。
(三)改進課堂評價手段
對于學生,教師應該不吝惜自己的表揚、贊美之詞。對于課堂教學評價這一環節,學生更渴望教師能夠對他一節課的學習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同時,通過這樣的評價也可以使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來,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影響,教師對課堂評價簡單處置,評價語言簡單,使得對于學生的積極性大受打擊。
三、有效的教學反思
首先,反思教學設計。在備課階段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反思教學設計,因為“照本宣科”的教學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不會有太多的興趣。在教學用英語“表達提建議的方式”時,我問學生假如出去旅行要帶什么?要學生用建議的方式組織答句。開始學生很興奮,幾句之后,學生便冷落下來,似乎眼高手低,無法表達。活動雖有交際性,但一定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任務設計一定要真實,要能夠完成。于是再教設計時,我不是直接要學生回答所帶物品,而是給學生列出了許多可供選擇的物品的英文名稱,其中有學生熟練的,也有學生不會說的,要學生選擇,并說明這樣選擇的理由。結果交流起來學生興趣更濃,教學目標也完成得很好。
其次,反思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雖然在備課時已預設了教學方案,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的時間回答問題,學生的回答沒有辦法切中教師預設答題的關鍵,或者師生互動交往開展不順,學生對教師預期的解釋有歧義等。這時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抓住有利于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對計劃快速、靈活地作適當修改與調整。不斷地總結和調整教學過程,發揚有效的教學過程。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具體的每節課要具體怎么講還要結合這節課學生的狀態而有所調整。數字化生存和教育的信息化時代正以超人的速度來臨,對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教師要上好一節課,就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時又要視野開闊,橫貫中西,以創新的精神,追求自己鮮明特色的教學風格,把自己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效益內化在觀念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就會超越原有的狀態,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