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門峽市第二小學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比較大的突破和創新。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實施,必然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與訓練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是校本培訓的需要,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需要。.如何使廣大教師在理解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理論和要求的基礎上,更好地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實現相關理念,挖掘優質的培訓資源,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在多年的是實踐中,談談自己的一點拙見
一、新課程目標下學校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一)從“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的轉變,要求教師必須從“教書匠”轉為“創造者”
新課程要求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教師必須成為教育活動的創造者。因為教師的勞動不可能千篇一律,教育時機的把握和教育矛盾、沖突的解決,需要教師做出正確、及時的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行為予以解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焦點而不是給出現成結論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教育的對象。”
(二)要求教師具有寬廣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專業能力
新的課程結構改革增加了活動課程、綜合課程、選修課和研究型課程。這些課程要求教師全面更新自身素質。一是教師要有更寬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更強的專業適應能力。二是教師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學技能。三是教師要有更強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課程結構改革使教師面向一系列以前從未面臨過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有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要求提升教師學術水平,拓寬學術視野
傳統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都是“藍本”,都是“作者的作品”,我們只能摹仿。新的課程觀要求實現從“藍本”到“文本”的轉變,以文本的開放性、創造性、生成性去給教學創造更多的機會。在新課程中,我們所面對的只是文本,其意義是多樣的,關鍵在于我們做出怎樣的詮釋,這就要求教師對文本做出多種理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解,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交流、討論,以平等的態度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為何這樣理解。
(四)要求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巨大變化。教師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二、新課程目標下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一)同伴互助
建立學科組、年級組、課題組、等組織,引導教師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組織,教師個體發展目標整合為教研組的目標,而教研組的目標又通過教師個性化的行動來實現。即在多樣化的連接中形成動態的組織結構,鼓勵教師“做你所需要的”,“研究你所要研究的”,在開放的信息交流中激發創造的活力。
1.研究,實施以說課為主的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前要先準備好說課稿,集體備課時間由各個教研組確定,然后通知教務處進行登記。包年級領導現場監督、指導,這樣易是集體備課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流于形式。具體過程是: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說課,說自己的課是如何準備的,課堂上如何進行,哪些是本節課的重點,自己準備如何突出重點,哪些是本節課的難點,自己準備如何突破這些難點、習題是如何設計的等等。然后全體教師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觀點,研究如何才能把課上得最好,讓學生最大地吸收。最后由說課教師根據其他教師的建議進行修正,修正以后再把教案發給每一位教師。這樣,大家集思廣益,既能吸收別人的經驗方法,又可以避免可能會犯的錯誤,可以吸收更多的資源,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2.交流,讓教研不再是空談。校本教研的提出和實施,改變了教師單兵作戰的職業習慣,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交流互動成為主題。我們把以培養教師團隊精神為目標的“合作交流教學研討方式”帶到教研中。這是一種以教師“自主鉆研、共同設計、分工行動、集體評議”為流程的教學研討方式。這種合作教研,也有助于學科間的整合和交融。如學校開展的推門聽課和評價交流活動,有利于教師走出狹窄的自我天地,學會與同事共同研究教材,共同反思得失。我們通過多種活動,促使全體教師行動起來。
3.網絡,成為分享資源的空間。教師個人的能力、知識畢竟有限,網絡為教師營造了一個開展平等、廣泛、深入和持續的教學反思的平臺,不僅彌補了集中培訓的不足,也推進了校本培訓的開展。網絡上豐富的教育資源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反思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服務。網絡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不同地點、不同層次的教師在此歡聚一堂,實現了廣泛的同伴互助和有針對性的專業引領,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二)行為跟進
1.期段劃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受個人資質和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大。把握教師成長的特點,因勢利導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干預,才能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因此,尋找教師發展的捷徑,幫助教師快速成長,不斷“開辟新戰場”。我認為應將教師按一定的標準劃分為適應期、熟練期、風格期、骨干期、學術期和理想期,六個階段,對于不同階段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實行動態管理,使教師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2.搭建開展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 ——《教師專業成長記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結合期段劃分,有的方矢地從小處著眼,從“點”起步,不斷反思實踐,在制訂好個人的專業成長規劃與成長的培訓方案后,認真對照執行,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反思實踐能力,促進專業化成長與發展。
任何一名教師,從適應期到理想期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規律。我們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抓住教師成長的關鍵期,引領教師行為跟進,幫助教師學會教學、提升能力、懂得研究,在實踐中練就教師才能,促進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自我更新
引導教師扎根教學實踐,進行持續不斷的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有效路徑,是教師自我更新的需要。堅持寫教育日記。要想成為優秀教師,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就應不斷自我反思,使反思形成習慣,并且逐漸走向深入。堅持寫教育日記——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