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市第二高級中學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古往今來,閱讀活動貫穿與人類學習的整個過程之中。因此對于一名語文教師來說,能否教導學生掌握好閱讀技巧,學會在任何條件下自主閱讀,更深入、更細致的或快速的領會閱讀對象的精神內核,是提高學生素質,健全學生心靈、人格的重要一環。而個性化閱讀教學就著眼于學生精神的涵養、情感的生成、品格的鑄造,使學生置身于濃郁的氛圍中,接受人文熏陶,提升個體的全面素質和素養。因而,它不僅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途徑,更是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途徑。
一、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誤區
1、過分注重“民主化”而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
有些教師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模糊認識,誤以為倡導個性化閱讀就是倡導課堂教學的所謂“民主化”。于是在閱讀實踐中,他們完全放棄了教師對文本的預設與引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堂上的頻繁“活動”,取代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過分追求“熱鬧”的教學環境而輕視了對文本的閱讀
比起過去由“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個步驟組成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現在的語文特堂教學已經有了很多大的改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許多應該說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并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有的教師將心思花在研究課堂的教學形式上,以所謂的“標新立異”形式來“包裝”并不生動的課堂內容,生搬硬套一些新的形式與花樣。結果,學生的發言機會多了,課堂情況發生變化了,變得熱鬧好玩起來。但是仔細深究,課堂表面的熱鬧掩飾不了學生思想的貧乏,遮蔽不住學生精神的蒼白,課堂教學效率反而大打折扣。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1、做一個合格的文本閱讀者
教學中,要憑借課文閱讀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教師首先要是一個合格的閱讀者。教師對課文的閱讀,不是在教參的指引下去尋找相應的內容,也不是游離于課文之外對作者指手畫腳,品論是非,采取旁觀者的態度。教師應該走進課文,教師自身本來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他與文本間本來就存在著對話。教師唯有與文本展開對話,才能充分的感知文本,揣摩體味文本,獲得自己的獨到理解并設計優化教學程序。
2、認真開發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設計個性化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追求的預期效果,是主觀上的超前反應。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基礎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站在語文課程標準的高度,體現語文新課程的總體特點。教師既要有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所規定和要求達到的基本目標,還要有符合學生個體差異的能力發展目標,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的不同需求,滿足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具體要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在自己的基礎上獲得個性發展。
優化主體性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和實踐辨證統一的活動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與學生主體能力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教師應該遵循“學生是教師主導下的主體,教師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導”的原則,從“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樣學”的角度,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和教學過程,創設廣闊的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的開放,都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設計,能在提出、篩選、確定問題后,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感悟,充分讀、講,盡量讓學生自我總結、歸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個性發展的樂園,使學生個性發展獲得最佳效果。
精選科學化的教學手段。現代語文教學中,媒體技術可以使音、形、畫等聽覺、視覺和想象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全方位感知文本,這是傳統語文教學手段所無法企及的。個性化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一要做到有節有度,不以畫面、聲音等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攪亂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感悟;二要做到在使用多媒體時,避免將課件設計呈線性結構。那種總想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既定流程上去的課件,實際上還是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設計課件時,應變“線性結構”為‘塊狀結果”,注意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能夠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進行調度,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真正成為課堂輔助教學的一朵奇葩。
無論怎么說,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課文的能力,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必須守住教學效益這個底線,讓學生大膽思考,積極踴躍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投石蕩開水中天,真正的激活課堂,為學生創設張揚個性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語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課堂成為有生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