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磨盤鄉中心小學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完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能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空間,能使語文教學實踐取得可喜的效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三年多來,我們學校充分地認識了這一點,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克服了開展這項工作時帶來的種種困難,在片區中身先士卒、立足課堂、結合校本,開展了有效的探究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課堂為主陣地,充分挖掘教材
我們不可否認,學生主要是憑借課堂來獲取語文知識的,特別是農村小學,教師應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平時的教學總是讓教師立足于課堂,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每篇課文的課前“預習” “閱讀導讀”“閱讀提示”,課后的“思考 練習”,特別是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和“實踐活動”,都對我們進行課外語文資源的延伸做了導向,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利用呢?我們應當做到立足文本,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去感受,同時又要超越文本,讓文本的意蘊隨時得到升華。這樣,學生由課內到課外,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途徑,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立足校本教研,提高讀寫能力
僅僅憑借課堂,憑借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如何用敏銳的眼光更多地去關注課外,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學校推行了“一周一覽課”和“小作家興趣班”。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天空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閱讀是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活動,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因此課外閱讀教育是一種大語文觀。基于“讓閱讀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的理念,我們學校開辦了“一周一覽課”,即把周一下午第三節定為師生共同的讀書課。由于地處農村,受一些家庭經濟和重視程度的制約,學生不可能擁有那么多的課外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各個班級設立了圖書角,讓學生每個學期帶一本藏書到學校來,輪流交換閱讀。由于書籍數量多、涉獵面廣,學生真正地達成了資源共享,“書香”飄滿校園。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相互啟發,思維發生碰撞,當然能發出智慧的火花。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引導,效果更是不言而喻。另外,我們還要求2——6年級的學生作隨堂讀書筆記。一本本五花八門的讀書筆記內容、形式包羅萬千:有好詞佳句,有精彩片段,有心得體會,再配上插圖,圖文并茂。這也正好說明了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文章的美妙,也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與文本進行了一次次的心靈交流,已初步感受到了閱讀的愜意。每當我們看到學生的這些“佳作”,欣喜之情就溢于言表。
針對學校作文整體水平不高的實際,學校開辦了“小作家興趣班”,由學校的語文骨干教師承當這項任務,這項活動得到了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支持。活動的開展中我們始終堅持三個原則:培養興趣為先,拓寬素材為主,寫法指導為本。在激發學生的興趣上,我們采取以“我想給你介紹一個人,我想跟你說一件事,我想跟你聊聊,我想給你介紹一個地方”等的做法,先說后寫,鼓勵學生大膽寫作,勇于表達,爭當小作家。在拓寬素材上,我們借助家長的幫助,讓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看看野外”“觀察菏池”“上街買菜”等這些簡單的小事就成了很好的寫作素材。加上教師的學法指導,初步收到成效,每學期都有一百多名學生的作品榮登我校的作文集——《雛鷹風采》。當你打開這本作文集時,你會為我們的成果感到歡慰鼓舞;當你打開這本作文集時,你會為孩子們的童心真誠、美好想象而感動;當你打開這本作文集時,你會感受到孩子們的內心深處溢出了對生命的感激與熱愛。在自由寫作的同時,孩子們的筆端不再干澀,他們開始用真情抒寫真實的生活。文字,記載著孩子們在新世紀里的成長年輪,涌動著孩子的真情與個性。
三、整合各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課程息息相關。利用各學科的整合,就是找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大膽地借鑒和利用其他的學科,注意學科之間的兼容性和交叉性,強化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在各學科中尋找語文實踐的生長點,有利于學生滋生語文學習與語文活動的激情。我們學校在語文課程資源開發上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做到課程整合,舉行多種多樣的活動。如結合德育教育課舉行“愛祖國、愛家鄉”“愛學習”“講衛生”等講故事比賽或演講比賽,在陶冶情操中訓練和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體育課的拔河比賽、跳繩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活動方案建立的口語交際或活動精彩場面、人物外貌描寫的寫作訓練;結合“迎奧運”活動,舉行學生以“迎奧運”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學生從排版、插圖的設計、多種字體的展示,圖文并茂……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他們動腦、動手的能力,把語文學活、學好。由此可見,語文資源是隨處可見的,同時它又是活躍的。只要我們老師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讓學生在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中一次次經受語文活動的訓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文素養。
四、網絡信息采集,深入村文化環境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電腦的使用率越來越高,很多問題都要求學生要學會上網查詢解決。但是在農村,一個班級的學生頂多五六個學生家庭擁有電腦,這給我們的資源開發帶來了很大的阻礙,針對這現象,我們積極地尋求應對的策略。我們采用“分層次網絡信息采集”的方法,即老師先布置有電腦的同學上網查詢資料,然后把作業帶到學校,張貼或分頭抄寫、傳閱,達成資源共享,這樣沒電腦的同學一邊獲取知識,一邊驚嘆網絡的神奇,信息的納入效果異常的好。而有電腦的同學,也在同學們的羨慕聲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更樂于奉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