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法庫縣教師進修學校
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通過和信息技術的整合,可使概念由抽象變具體,由微觀變宏觀,由靜態變動態,從而使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效果
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是物理研究的基礎,可以很好的輔助教學,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可能每個實驗必做,一來需要很多的實驗準備工作,二來某些演示實驗在教室中進行效果不是很明顯,教學秩序不易控制。所以,物理教學中很多重要的實驗,如:用天平測固體液體的質量、牛頓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實驗室進行,其他諸如安全用電等物理性質的示范性實驗,則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又能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計劃,使教學過程能夠按照預設的思路前進。特別是對很多無法進行實驗的理論知識,多媒體課件教學更是凸顯了其極大的優勢。例如:在講解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原理時,空洞的理論很難讓學生理解,這時完全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的模擬制作讓學生有非常詳盡的了解,對于這樣的課堂教學,還會有學生覺得枯燥嗎?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代替某些演示實驗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節奏
因為物理實驗的很多因素可能會導致實驗現象的不明顯,實驗時間的無法控制,而多媒體課件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學時間能夠有條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鐘才能出現明顯物理現象的實驗,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瞬間實現,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設置物理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學生看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閱讀教學內容,也可以從中聽取與課堂教學相關聯的聲音信息,觀看實驗過程以及原理。這種新的信息形成形式改變了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產生學習的興趣與樂趣,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發表達欲望,。與教師形成互動,而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被動接受者。這是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賦予的新的表達方式。
例如,在講解《機械能夠互相轉換》這一章節時,利用flash課件,使學生能夠聽到水流聲,能夠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帶動水輪機轉動發出電來,使沒有見過大型水電站的農村學生也能認識到水電站的運轉過程,以及我國在水資源利用上的成就。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不但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了機械能的相互轉化的水力發電原理,也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到保護水之源的重要性,節約水資源的必要性,教學內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資源?如何節約水資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學生自己提出,可以說這樣的教學才是真實的、貼近生活的、學生主動要求接受的。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全員參與、學習效果反饋
多媒體技術的參與,決定了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互動的、全員參與的。利用多媒體技術,能讓學生始終積極參與,解決了“僥幸心理”(傳統教學中一次只問一個人)和“失落心里”(某些積極踴躍發言的同學沒有機會進行回答)兩大課堂提問的弊端,保持旺盛的學習勁頭。使學生在不斷地參與中獲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他們的參與品質得到培養和提高。反饋信息能讓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處于最佳思維狀態,進行及時調整課堂策略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這里所指的反饋是在課堂教學中的及時反饋,學生的思維狀態、課堂的參與氣氛、學習新知識后的情感表現等都是我們課堂教學反饋的“晴雨表”,都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學的參與及時被教師掌握。這恰恰是傳統教學的最大弱勢。教者都希望能夠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內,提高信息傳播密度,盡可能的接受傳授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利用多媒體技術,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應該自始至終穿插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隨著教育課程理念的更新,我們應該認識到傳統的說教模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沒有太大幫助的,我們應該更多的使用知識性、趣味性的教育方式,信息技術教育在這方面顯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在有關火箭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我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發展成果進行瀏覽,使學生能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對內能的利用的多媒體技術演示,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這些喜聞樂見的方法滲透在各學科中可以說是對學校現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而且效果也是顯而意見的。
總之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是一個教學改革過程,要破要立,要改變那種只重教師講授,忽略學生因素,生搬硬灌的教學模式,改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生動活潑的學習模式;要改變那種只重知識結果的背誦,改以重過程的體會和理解,重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改變那種傻教傻學的題海教學方式,變機械套用為靈活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固定式思維為發散型思維。只有這種“整合”,才能達到更高的水平。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為之去努力、去開發、去研究,物理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更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