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大渡口區茄子溪小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并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信息化的向前發展必定會推動語文課堂的改革,這也是高效課堂對各學科提出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許多信息技術走進課堂,不管是PPT的展示,還是電子白板的使用,甚至是近來廣泛涉及的微課教學,無不體現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優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引情激趣中,感受藝術生活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這是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信息技術正好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盡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情景內容,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如教學《香港,璀璨的明珠》時,考慮到學生都沒有去過香港,且重慶和香港在發展程度上還是有巨大差距,學生對那里的衣食住行都沒有直觀的印象,僅有的課文插圖的參考價值也是有限的,再加上三年級孩子的閱歷及對語言文字的品讀能力還有較大的局限性,只憑課文,很難喚起學生對這璀璨的大都市的共鳴。為此,在課前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準備了與香港相關的多媒體課件。一上課,在《東方之珠》悠揚的歌聲中,學生通過視頻畫面,欣賞到了香港參天的高樓,前衛的建筑,琳瑯滿目的商品,垂涎欲滴的美食,還有華美耀眼的燈火。學生們陶醉其中,興致盎然。隨之提出問題:“香港給你什么印象?”“你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你剛剛看見的情景?”在這種引導下,學生的“有感而發”,說出自己心中的感覺,這就是“情由境生”。在視覺、聽覺的技術提供教學條件下,感受藝術生活之美。
又如在《山城的霧》一課時的教學中,為了將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忽視的霧里看山城的景象再現眼前,在課件中插入各種沉浸在迷霧中的景觀圖。另外,畢竟捕捉生活中微妙的體驗并深刻銘記感受,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太容易。而圖片是高于生活的藝術鏡頭下的再創造,更容易在想象中看出美感。這也是用技術的手段幫助學生進行藝術的創造。
這種運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利用文本對象的感官資源,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充分調動,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現代教學技術中的網絡化優勢,互助教學中,盡顯學生主動性
(一)現代教學技術中的情景化,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三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一》的口語交際和習作時,我運用了近年來通訊媒介中出現并流行的微信作為平臺,呼吁學生以“為家鄉點贊”作為話題,在朋友圈發起“夸家鄉”的活動。這樣一個真實環境的塑造,學生能夠更真實地接觸到家鄉的美,在同學之間的互相關注的互動學習中,也能激起作為重慶人的自豪感。
(二)現代教學技術中的多樣化,激發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主動性
我校處于城鄉邊界,家庭環境原因,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另外,在經驗上也很難用語言將記憶里的片段用語言敘述出來。前置作業中就安排了“搜集家鄉風景圖片”的作業,借助網絡平臺,學生能夠更廣泛地獲取信息。在微信平臺的幫助下,我又組織學生在“班班通”上將自己搜集到的重慶的風景圖片展示給大家。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欣賞到重慶全方位的景觀特色,為習作——介紹家鄉的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借助網絡,從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搜集資料,到文字、圖片資料的匯總展示,再到同學間的互動評價,無不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起來。
綜合上例,網絡教學維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達到主動學習最佳境界。它讓學生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變得更加真實,技術設備和手段的支持更有利于學生的藝術創作。
三、現代教學技術中的設備化優勢,課堂上的交互式學習
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第二課時的教學觀摩中,有幸體驗到“白板教學”的交互模式。
課堂導入時,課件中插入了小雨“滴滴答答”的聲音,學生在聽覺中感受秋雨的細膩。緊接著,在生字認讀后,由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秋天的大門。課件中的大門隨之打開了,學生在視覺上走入了一個形象的秋天的世界。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時,說秋雨是一盒顏料,隨之白板上呈現素描版的課文插圖,老師提出問題:秋雨把色彩給了誰?學生走上講臺,觸摸白板上的色彩,黃色涂畫到銀杏樹葉上,紅色涂畫到楓葉上……學生就在這樣的動手動腦的互動活動中,深刻體會課文傳達的秋天似顏料般給大自然送去了美好。同時,也在這樣的互動下,將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所有的客觀條件都驅動學生的主觀學習性。
本堂課的教學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在感受菊花色彩艷麗豐富時的課件設計和運用。各色的菊花在課件中一一出示,學生說到哪種色彩、哪種姿態的,老師就點擊相應圖片,突顯出該種菊花的形態。其余的圖片自動變得黯淡。這樣的教學設計和設備的運用,完全考慮到了學生視覺上的重心,規避了多余信息對學生的干擾。從而達到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接著是在一張動態圖片的環境中感受嬌羞的菊花仙子“頻頻點頭”的姿態美,引起學生對擬人這一修辭手法的理解。綜上所述,這樣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和文本充分的互動,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真實地學習,并且“學會”。
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從情境的營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交流環境,為學生的藝術創造提供了土壤;又在信息資料的搜集上極大的括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的知識來源,是滋潤學生的藝術創造的雨露;微信、班班通、白板交互式學習等媒介又為學生的學習成果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將學生收獲的碩果呈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