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北碚區天府小學
科學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科技教育,提高學生的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就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為素質教育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貫倡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未來的祖國建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科技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由此可見,科技教育是時代賦予基礎教育的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之一。從美國的“比爾·蓋茨”現象、“東南亞金融危機”人們已經感受到了“知識經濟”的巨大力量,體會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面對飛速發展的經濟建設國家也提出了“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如今的小學生正處在一個身心急劇發展、變化的時期,他們的頭腦靈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是進行科技教育的有利時期。由于受地域因素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中還存在著一種不良的傾向:認為科技高不可攀,搞科技是專家的事,與自己沒有關系,一般人是學不通,弄不懂的,何況在我們的身邊也沒有那么尖端的科技工作,需要我們去攻破等等??傊?,科技教育普遍受到忽視。這一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跨世紀基礎人才的培養。因此,加強科技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目前在小學科學教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教材過死,二是教法不當,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死板陳舊。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不到充分挖掘,豐富的科學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這樣的科學教育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科學教學向深層發展的路。為此,小學科學課就必須立足課堂、開放課堂,充分發揮課堂內外的科學教學優勢,用科技知識武裝學生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發展學生的科技潛能,從而使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分地自由發言權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但不能由教師一問到底,要還給學生自由發言權。讓他們大膽地問,自由地說,甚至允許他們異想天開,暢談自己所思、所感、所聞。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養成愛問的習慣,思維就會得到開發,想象力就會得到培養,創造力就會得到升華,口頭表達能力就會得到鍛煉。例如教學《太陽系》一課時,有位同學了解到水星距太陽最近,就很擔憂地問:“水星會不會被太陽烤化?”另一位同學卻風趣地說:“水星上面本身就是水嘛!”那么水星會不會被太陽烤化?水星上是不是有水?學生希望尋求答案,于是這也就成了那幾天同學們“茶余飯后”研究的熱門話題。讓學生大膽地提問、自由地討論,并不是說教師提問就不重要,教師的責任更大——既要當好學生的“引路人”,及時撥正偏離軌道的錯誤問題,又要提出一些學生不能提出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展開研究,找出問題的答案。問題由誰提,提什么,怎樣提,怎樣解決、驗證,都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靈活把握做出正確而妥善的處理。
二、在實驗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權
實驗既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主陣地。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教師不要進行多余的干預,更不能讓學生按照書本上固定的模式,教師規定的框框“齊步走”。要敢于放“活”學生手腳,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行設計方法,自由支配材料,鼓勵學生敢想、會想,敢做、會做。教師要做好“助手”,隨時給予幫助,并進行監護,確保學生安全。學生實驗失敗了,教師要鼓勵學生查找原因,再實驗。也可以建立競爭機制,采用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電流》一課時,給學生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組裝電路。看誰的燈泡先亮?誰的燈泡最亮?誰的方法最巧?于是學生就興致勃勃地“擺弄”起來,有位同學的組裝方法很有創意,用導線將一節電池的正極和另一節電池的負極連接起來,結果燈不亮,總結出“只有形成閉合電路,小燈泡才能有電從燈絲流過,使小燈泡發出亮光的結論”。還有位同學組裝時因導線不夠用想出了用煙盒錫紙裁成紙條當導線,小燈泡也發出亮光,從而發現了錫紙也能導電的秘密。在教學凸透鏡放大實驗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不同型號的凸透鏡,讓學生自由地看,自由地“玩”,并激發他們:看哪位同學發現得最多!同學們玩得很開心,一會兒近看,一會兒遠看,一會兒看手紋,一會兒互看眼睛,這面“玩”好了“玩”那一面,匯報時學生發現了很多現象,有的說:凸透鏡都能放大。有的說: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越大。有位同學驚奇地發現凸透鏡鏡面距書近而距眼眼遠時,看到書上的字是放大的正字;當凸透鏡距眼睛近而距書遠時就看到書上的字成縮小的倒字……。在《光的折射》一課實驗中,有位同學因手電筒光弱,就想到用太陽從教室窗口“送”進來的光,效果也非常好。
三、在科學教學中靈活處理教材
科學教材的編排雖然遵循了一定的順序,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但由于地區不同,氣候環境不同,因而授課的順序也有所不同。例如:《鳳仙花》和《蠶的生命周期》的教學順序,教師要靈活處理,以優化教學條件,獲得最佳效果,創設最佳情景,而推后學習。有些課文可提前學習,還有些課文則因條件不具備而學得不充分,教師要隨時“補課”。如學習《光》凸透鏡的聚光,因天氣不好授課時間向后推移??傊谡n順序、時間,教師要注意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而靈活處理。
四、在科學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
五、在科學教學中充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理
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發他們創造活動的誘發劑和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學生對科學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動的去鉆研,這種好奇心如不培養和扶持,就會逐漸衰退和枯萎。因此,當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而提出各種古怪的問題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時,作為教師,應該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給予鼓勵,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給予指導。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注意發掘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