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縣東街小學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始階段,學生從二年級的寫話訓練一下子過渡到三年級段、篇的訓練,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對于這樣的心理障礙,模仿課文的寫法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因此,對剛剛進入習作起步階段的三年級學生而言,仿寫則是最主要的訓練方式。
一、句、段的仿寫
教材中有一些結構嚴謹,寫法可模仿性較強的段落,我們在學習中除了引導學生積累這樣的段落之外,還要進行仿寫練習,這樣就可以有屬于學生的精彩了。如《家鄉的紅橘》第三段這樣寫道:“花骨朵綻放開來,形狀像茉莉,一瓣一瓣的,有指甲那樣大,小巧、潔白、清新、樸素,一簇簇藏在枝葉間,星星點點的,不大起眼。”學文時,我引導學生在背誦該段的基礎上,仿寫校園內最亮麗的風景線——櫻花。這次仿寫小練筆,學生參與面達到了100%,90%的學生不但構段完整,而且無語病、無錯字。這一次仿寫,為學生降低習作難度奠定了基礎,多數學生在完成本單元的習作時,都將這一仿寫內容派上了用場。仿寫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調節劑,不但激起學生學文的欲望,而且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
小練筆是提供閱讀材料的作文,是學生以課本和生活經歷為題材,進行書面表達的一項活動。在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倘若教師能結合閱讀教學內容,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訓練,不僅可以減緩作文的坡度,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那么,如何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練筆訓練呢?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出現句式整齊、結構相似的句群,這是進行仿句訓練的好素材。如在《莫高窟》一課里,作者在描寫壁畫上的飛天式,用了這樣的句式: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還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學這段時,我根據句式特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抓住動態美的特點來對壁畫飛天展開描寫的,讓學生聯系實際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仿寫同學們課余生活的情景。在教學《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時,當講到第五自然段的 “一到夜晚,整個香港就成了燈的海洋。港灣里閃耀的燈光,像五顏六色的焰火,灑落人間。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車燈,如同閃光的長河,奔流不息”時,我先抓住“成了”、“像”、“如同”三個關鍵詞讓學生體會句式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想象縣城的夜景,以“一到夜晚,整個縣城就成了燈的海洋”一句為總起句,仿寫自己所在縣城的超市、廣場、附近高速路的具體場景。這些句式訓練,均為本單元習作“向別人介紹自己去過的某個地方”的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抓好仿寫小練筆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然而,學生在閱讀時,往往只關注故事情節,不會品悟文中的寫作方法。《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三年級的習作要求“把要說的話按一定順序,有條理地說清楚,即言之有序”。由此看來,引導學生學習描寫的手法、篇章布局的構思并加以仿寫是極其必要的。《美麗的小興安嶺》文章結構簡單,采用了典型的“總—分—總”的結構,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描繪小興安嶺景色的美麗。教學該課時,我先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總—分—總”和前后照應的篇章結構,然后依葫蘆畫瓢,仿寫家鄉的景物。一節半課的時間,學生的習作初見雛形,不少學生除了能用上前面所學的《秋天的雨》中“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了”、《聽聽,秋的聲音》中“大樹抖抖手臂……”等描寫景物特點的句子外,還能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描繪家鄉的景色,并嘗試了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
二、篇章結構的仿寫
1、捕捉文本教材的空白處抓好想象小練筆
作者常常會運用空白的藝術,把一些內容留給讀者。人教版第五冊教材文本有很多空白之處,教學中將這些空白挖掘出來,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在課文中,有些地方寫得很含蓄,或很簡練,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教師可充分抓住這些“空白”,讓學生把寫得簡練的地方補寫具體,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明朗。通過填補這些“空白”,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2、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讀后敘寫訓練
《風箏》寫的是我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這是一篇語言樸實、筆調親切的文章,尤其是文章的結尾“我們向那房子飛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更是意味深長。幸福鳥飛哪了?小伙伴們究竟找到沒有?他們還會像原來那樣垂頭喪氣嗎?課文中僅僅用了一個省略號,給學生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不同的學生對這個省略號所包含的內容,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于是,我趁熱打鐵,學完該課,就緊緊抓住末尾這一訓練點讓學生以《尋找“幸福鳥”》為題,把握故事情節,將課文續寫。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展開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說幸福鳥飄到了農民伯伯的甘蔗地里,農民伯伯幫小伙伴們找到風箏后,就讓自家的孩子加入了放風箏的行列;有的說幸福鳥飛進農民伯伯的家中,農民伯伯正在為自己的孩子做和幸福鳥一樣的風箏;有的學生想象更奇特,竟然說風箏飄到了池塘里,魚兒和青蛙都嚷著要拿風箏當玩具……這樣的練筆活動,學生不受教材、題材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構想來發揮,大大豐富了想象力,有效地激發了習作興趣。
3、根據情意結合點進行補寫訓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充溢著熾烈感情的文章,有的描寫至真至愛的親情,有的抒發純潔無瑕的友情,有的譜寫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音等,這些都是進行練筆的好材料。如《給予樹》就是一篇富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主要寫圣誕節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善良的品質。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進行了這樣一個小練筆:替那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為金吉婭寫幾句感謝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