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張家中心小學
“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要改革、發展就必須培養和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學習主體的高層次表現,是高素質人才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和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個過程,要從小培養其形成具有創新能力的個性品質,那么,在基礎教育階段,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發展其創新能力,是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課題,我認為要從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入手,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一、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思考問題,只有不斷思考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依賴于教材,而且受教材束縛,不敢大膽的根據課堂和學生的需要調整教材或不能認真的研讀教材,便出現就教材教教材,滿堂灌教學生的現象。學生很少主動參與,多處于被動接受。學生被束縛在教師的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性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盡力為學生創造質疑情景,激勵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索。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1.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創設疑問情景,強化動機,采取懸念激發的手段,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2.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由于在語言表達或知識運用方面還不是很全面,所以不免出現一些“幼稚”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去肯定學生的提問,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賞識學生的獨創,善于發現學生提問質疑中的閃光點,對學生一點點的見解、新思維都予以肯定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自身的價值,這樣更利于孩子們更加大膽的去思考去創新。
3.在學生創造性學習中,學生既是學習實踐者,又是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活動安排的制定者,學習結果的創造者。教師要知道學生帶著自己選擇的要探索的問題,通過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動,在做的過程中,悟出知識,發現規律,培養探究的技能和探究氣質。
4.批判性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呈現出異彩紛呈的語言現象,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獨立思維的天地。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評價、觀點、意見或證據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斷或決定。
二、創造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一位歸國留學生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10個中國學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10個人或許能講出20種不同的答案,雖然有些想法極其古怪離奇。這個例子說明,我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維的培養,而忽視其求異品質的塑造。有人說: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
1.再造想象拓展思維。閱讀中學生借助語言材料在頭腦中建立圖像,不斷擴展思維的范圍,把記憶系統中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因此,我們注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
2.發揮學生的聯想思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話題或信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張開聯想,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具有跳躍性從而獲得更多的語言知識。
三、創造交流情境,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協作”
青少年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磨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喂養式教學”格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1.一問多解時交流學習。一問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展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容易出現一問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開闊;而集中式思維則具有普遍性、穩定性、持久性的遷移效果,是學生掌握規律性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因此,在這一交替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靈活性都有所發展,能夠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若注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則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便會得到加強。
2.突破難點時合作互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學中,尤其在英語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在合作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而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僅停留在創設這些教學情境上是不夠的。教師首先要具有創造精神,注重創設寬松民主、富于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個體,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新的意識,學生的創造意識才能得以培養,其創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