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我國2006—2012年滬深A股六大高污染行業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構建了能耗、排放與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的動態模型,采用廣義矩估計(GMM)方法,實證分析了信貸與財政政策的協同效應對“兩高一剩”行業能耗和排放兩方面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效應對“兩高一剩”行業企業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硫排放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關鍵詞:“兩高一剩”行業;信貸政策;財政政策;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3-0016-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03
一、引言
2006年初,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我國面臨過度的能源消耗問題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政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節能減排”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中國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胡錦濤主席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也提出了中國的新節能減排計劃,在2020年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1]。“兩高一剩”行業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產能過剩的行業,主要包括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煉焦業和印染業等行業。目前,學者主要是基于節能減排問題對“兩高一剩”行業進行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基于如何達到節能減排目標和節能減排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兩方面。本文探討的是信貸與財政政策對節能減排的影響,主要從財政政策、信貸政策和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效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財政政策主要分為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方面。稅收政策方面,賈敬全(2010)論述我國運用財稅政策節能減排的不足之處時,提到促進發展節能減排的相關稅制設計存在缺陷,如資源稅調節功能不合理、營業稅阻礙了節能減排技術轉讓、消費稅設計滯后于節能減排發展需要等問題[2]。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更加重視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2015年4月24日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落實煤炭資源稅優惠政策若干事項的公告》,資源稅稅收優惠政策包括:對衰竭期煤礦開采的煤礦資源稅減征30%,對充填開采置換出來的煤礦資源稅減征50%。消費稅制度設計從2015年開始對電池(鉛蓄電池除外)征收消費稅,其中對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節能環保電池免征消費稅。我國正在從稅制改革角度促進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實現,學者們也致力于相關稅制研究。蘇明(2010)等人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國碳稅政策設計與構想,其中涉及碳稅目標、原則和稅制要素的初步設計[3]。楊志勇(2011)等人認為與環境收費即“排污費”相比,環境稅將更好地發揮環境保護的公共政策功能[4]。環境稅具有“雙重紅利”,一方面,增加排污成本,從外部性理論來看,環境稅是一種彌補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差值的“庇古稅”;另一方面,環境稅收入為節能減排財政支出提供資金支持,從公共產品理論來看,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企業不具有提供公共產品的動力,因而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產品。
財政支出政策方面,雷明(2013)等人運用基于動態Malmquist-Luenberger -DEA方法,測算我國1998—2011年各省域經濟的碳循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發現,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效率低下[5]。彭月蘭(2015)等人運用節能財政支出效率的DEA-Tobit研究方法測算2007—2012年我國29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發現,省級政府節能財政支出效率普遍不高[6]。申亮(2011)認為地方政府行為是影響節能減排效果的關鍵因素,運用聚類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研究地方政府在節能減排中的經濟行為發現,地方政府節能減排投資力度不夠[7]。黃國賓(2014)等人運用迪茨和羅莎提出的STIRPAT模型研究財政分權與節能減排的關系發現,地方政府沒有節能減排的動力,財政分權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正向作用[8]。
我國企業主要融資渠道還是通過銀行信貸,信貸政策對“兩高一剩”企業節能減排有重要影響。黃海峰(2010)分析了綠色信貸的項目貸款運行模式以及政策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技術問題、利益沖突問題以及監督問題[9]。陳柳欽(2010)總結了全球銀行業綠色信貸產品情況,包括住房抵押貸款、商業建筑貸款、房屋凈值貸款、汽車貸款、運輸貸款、綠色信用卡和項目融資等,并介紹了國內外綠色信貸實踐情況[10]。陳海若(2010)總結了國外一些機構構建的環境風險評價指標,如道瓊斯可持續性群組指標體系(DJSGI),歐元區企業財務績效指標體系(ASPI Index)、評估企業社會與環境方面表現指數(FTSE Domini 400 Social Index)和評估企業社會責任投資指標體系[11]。
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作用于“兩高一剩”行業的節能減排過程中,幫助淘汰落后產能,進行技術、設備的升級改造。張國興(2014)等人運用政策協同理論,討論了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協同現狀及效果評估、國外協同模式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最優協同方式探尋、國際協同模式和最佳協同程度分析、避免協同失敗和負效應的途徑探索、非節能減排政策與節能減排政策間協同分析、協同機制構建等內容[12]。張國興(2014)等人還構建政策效力和政策協同度模型,利用1978—2013年間量化數據分析我國節能減排政策的協同演變過程發現,2003年以后節能減排政策數量增加,政策總效力增加,政策協同狀況逐漸增強[13]。我國針對信貸與財政政策對“兩高一剩”行業的節能減排問題研究不夠充分,本文試圖通過2006—2012年面板數據研究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效應對“兩高一剩”行業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為了解決企業負外部性問題,如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政策,如信貸與財政政策影響特定產業的發展。
(一)信貸政策
政府針對“兩高一剩”行業制定的信貸政策影響著該行業的發展。在以往的文獻研究中,學者將“兩高一剩”行業的信貸政策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限制“兩高一剩”行業從銀行借貸的行為;二是支持“兩高一剩”行業企業進行“節能減排”以及技術改造、設備升級的積極信貸政策。本文主要采用第二種解釋。2007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信貸政策對于“兩高一剩”行業的節能減排目標實現預期將起到一定引導作用。
(二)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主要包括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包含各種稅收約束和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增值稅的減免、返還政策;財政支出政策包括財政撥款和污染治理投資等方面。本文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指財政補貼以及各種稅收優惠和稅收補貼。2007年新修訂的《企業所得稅》規定企業用于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設備投資的10%可以從企業所得稅額中扣除。政府污染治理投資狀況也影響“兩高一剩”行業發展。根據《2013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2012年環境治理設施直接投資比上年增加20.3%,直接投資總額為3702.1億元。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都間接或者直接的影響著“兩高一剩”行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
(三)信貸與財政政策
在政府對“兩高一剩”行業實施宏觀調控時,有時信貸與財政政策相互協調配合,如財政貼息政策。財政貼息政策是一種比較隱蔽的補貼政策,其實質是政府代企業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貸款利息來給予企業補貼。政府財政貼息是一種兼具財政政策和信貸政策的投融資政策,政府運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支付貸款利息,企業利用財務杠桿進行節能減排的技術升級投資。一方面,政府只承擔利息,減輕了財務負擔;另一方面,政府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兩高一剩”行業來推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同時,企業向銀行申請的貸款有利于調動企業節能減排積極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三、實證分析
(一)研究樣本與變量選擇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根據《201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我國六大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包括: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本文以我國2006—2012年這六大行業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剔除數據非常不完整的公司后,共225家,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38家,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3家,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27家,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28家,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70家,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49家。公司能耗和排放方面數據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環保部網站以及證監會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年度財務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等。信貸、政府補助和其他變量的數據來自萬得數據庫以及公司年度報告中財務報表及附注。
2.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由于“兩高一剩”行業存在嚴重的高能耗問題,本文選取能耗指標作為兩個被解釋變量中的一個。能耗指標是把企業所有的能耗按萬噸標準煤進行折算再取自然對數。排放指標是以萬噸為單位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再取自然對數。這是因為六大高污染行業的減排目標主要是用二氧化硫排放量進行描述。
(2)信貸政策。信貸政策是用企業節能減排方面的銀行信貸(即資產負債表中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的自然對數來表示。
(3)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用政府補助(包含財政撥款和稅收返還)的自然對數來衡量財政支出政策和稅收政策。
(4)交叉項。本文引入交叉項,用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額的自然對數和銀行信貸額的自然對數的乘積來表示“兩高一剩”行業財政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協同效應。
在收集上述數據的基礎上,為了減少異方差給回歸結果帶來的有偏影響,并便于觀察變量之間的彈性大小,筆者將原始的政策變量數據取對數處理。取對數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二)模型構建
模型中信貸政策、財政政策以及信貸與財政政策的交互項取當期值和前一年的值,這是因為政策具有滯后性,需要先通過政策影響“兩高一剩”行業進行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然后才會有企業能耗和排放指標的改變。另外,由于前一期能耗和排放往往也會影響后一期的結果,因此在模型中增加前一期被解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
(三)描述性統計
表1是樣本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作為被解釋變量的能耗指標和排放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距較大,表明各家公司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較大的差異。表2是被解釋變量的分行業描述性統計,容易發現,能耗最高的行業是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排放最高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在實證研究中,學者們越來越重視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因為嚴重的內生性問題會導致OLS估計結果產生有偏影響和非一致性。政府通過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影響企業的能耗和排放水平,同時企業的能耗和排放水平會影響下一步政策的制定。GMM模型估計方法有助于解決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并且兩步估計量會更加有效,兩步估計量的標準誤差可能存在嚴重的向下偏倚,但這種偏倚按照Windmeijer(2005)的方法調整后會減小。故本文采用兩步系統GMM模型估計回歸,通過建立多模型的估計來比較信貸政策、財政政策和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效應對企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影響。采用的計量軟件為STATA12.0,回歸結果見表3。回歸結果中的sargan統計量估計結果顯示估計結果不存在變量的過度識別問題,工具變量是有效的。
在表3中看到,被解釋變量的一階滯后項對解釋變量有顯著影響。在能耗模型的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能耗一階滯后的自然對數的系數均趨向于1,表明企業過去一年的能耗對當年的能耗影響很大。類似的,根據排放模型的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企業排放水平也與上一年的排放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在實際節能減排過程中,“兩高一剩”行業企業往往缺乏降低能耗和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的動力,因而更需要信貸與財政政策的引導。
在能耗模型和排放模型的單一宏觀經濟政策效應分析中,信貸政策比財政政策對企業能耗和排放的單一政策效應影響更顯著,并且當年信貸政策變量的系數分別為-0.1767和-0.0755,表明加大對用于節能減排的銀行信貸政策支持能減少企業的能耗和排放,但上一年用于節能減排的銀行信貸資金數量對企業能耗和排放具有正向引導作用。在能耗模型中,當年財政政策變量系數為負,具體為-0.0134,這表明財政支出政策與稅收政策剛頒布實施之際,對企業進行技術升級、降低能源消費量具有促進作用。
在引入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效應的分析中,信貸與財政政策的協同效應對企業節能減排有一定的影響。在能耗模型3和排放模型6中,當年協同效應變量的系數分別為-0.0095和-0.0144,也就是說信貸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能幫助減少企業能耗和排放,從而幫助實現政府節能減排目標。但在協同效應共同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時,當年財政政策變量系數為正,這表明財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2006—2012年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效應對“兩高一剩”行業企業的影響,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政府制定、實施信貸與財政相關政策,降低企業能源消費量和污染物排放量需要一定的時間。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時間依賴于粗放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一直走著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只重GDP增長率、不考慮環境承載力的道路。經濟新常態下,政府應更加注重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二是信貸政策對“兩高一剩”行業企業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在實證分析結果中發現,當期信貸政策變量與能耗變量和排放變量負相關,滯后一期信貸政策變量與能耗變量和排放變量正相關,這可能是綠色信貸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偏差。綠色信貸評估可以采用國際通用的赤道原則或者陳海若提到的其他環境風險評價指標,但在貸中對企業技術設備改造升級等節能減排項目可能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標準。
三是總的來說,財政政策節能減排效果不明顯。實證結果與雷明、彭月蘭等學者對財政政策節能減排效率研究結果一致。地方政府具有過度投資的沖動,財政分權也使得在地方政府補貼“兩高一剩”行業企業行為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權。李克強總理認為地方政府腐敗、行政審批繁雜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產能過剩問題。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能更好地凈化財政政策的實施環境。
四是信貸與財政政策對“兩高一剩”企業節能減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政府對節能減排項目進行“隱性”擔保或者財政貼息都體現了信貸與財政政策的協同效應。2014年6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提到財稅政策和綠色融資支持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編制了“互聯網+”智慧能源產業,主要包括推進能源生產智能化、建設分布式能源網絡、探索能源消費新模式和發展基于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未來“兩高一剩”行業會更多地體現信貸與財政政策協同支持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責任編輯:于明)
參考文獻:
[1]陳詩一.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的雙贏發展:2009—204
9[J].經濟研究,2010(3).
[2]賈敬全.促進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財稅政策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0(6).
[3]蘇明,傅志華,許文,王志剛,李欣,梁強.新形勢下我國碳稅政策設計與構想[J].地方財政研究,2010(1).
[4]楊志勇,何代欣.公共政策視角下的環境稅[J].稅務研究,2011(7).
[5]雷明,虞曉雯.地方財政支出、環境規制與我國低碳經濟轉型[J].經濟科學,2013(5).
[6]彭月蘭,遲美青.省級政府節能財政支出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8).
[7]申亮.實施節能減排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J].經濟評論,2011(2).
[8]黃國賓,周業安.財政分權與節能減排——基于轉移支付的視角[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6).
[9]黃海峰,任培.中國綠色信貸政策現狀研究[J].中國市場,2010(27).
[10]陳柳欽.國內外綠色信貸的實踐路徑[J].環境經濟,2010(12).
[11]陳海若.綠色信貸研究綜述與展望[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8).
[12]張國興,高秀林,汪應洛,劉明星.政策協同:節能減排政策研究的新視角[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4(3).
[13]張國興,高秀林,汪應洛,郭菊娥,汪壽陽.中國節能減排政策的測量、協同與演變——基于1978—2013年政策數據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