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測度企業創新的績效,并利用面板數據模型研究2003—2014年全國各省、直轄市及自治區的區域創新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階段創新績效和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階段創新績效的影響,結果發現:當前的區域創新環境中,除金融需求外,其他方面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績效有正面促進作用,創業水平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
關鍵詞:創新環境;創新績效;面板數據模型;區域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3-0036-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07
目前,國內外對創新績效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區域的創新能力和績效,而對產業的創新績效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研究的文獻較少。由于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本文主要從區域創新環境這個外部因素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出發,研究區域創新環境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績效。
一、文獻綜述
在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研究方面,國內學者主要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陳程、劉和東(2012)運用DEA方法測度了1999—2008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績效,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在選取影響因素時,他們選取了企業規模、研發強度、產業績效、企業支持、政府支持、金融支持、市場結構、產權結構、開放程度這9個影響因素[1]。
劉軍、姚佐文(2009)用DEA方法來評價創新績效。他們根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新過程和特點來選取測度創新績效的指標,并對我國中部地區的9個國家級高新區的創新績效進行了評價。通過比較DEA有效的高新區和DEA無效的高新區,得出結論[2]。通過比較DE
A有效和無效的高新區提出建設意見并不科學,因為每個高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論。
謝偉,胡瑋,夏紹模(2008)通過運用DEA方法測算了我國各省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此外,還利用計量的方法研究了市場競爭度、研發投入等因素對各效率的影響[3]。
段進軍,季春霞(2005)以江蘇省為例研究了區域創新環境和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提升之間的關系,他們從分析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現狀、經營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針對以上分析結果提出營造區域創新環境,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的意見[4]。該論文并沒有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只是針對一個地區來做的研究。
在創新環境的研究方面,從國內目前的相關研究來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創新環境的內涵和其形成機制的探索分析;二是對創新環境的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度。在區域創新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周曉艷等(2009)把區域創新環境分成四個相互依賴的層次——基礎層次網絡系統、文化層次網絡系統、組織層次網絡系統、信息層次網絡系統[5];李習保(2007)認為影響區域創新績效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包括區域創新主體的構成、政府的支持以及與工業結構相關的創新環境。柳卸林等人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該《報告》從五個方面——基礎設施、市場需求、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和創業水平來測度區域創新環境,每一個方面又由若干指標構成。由于其數據指標廣泛、全面,所以這一指標體系具有很高的借鑒意義。
在區域創新環境的研究方面,國外學者主要注重于區域創新環境的軟環境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則更多的集中在區域創新環境的評價體系的構建上,這個評價體系包含了硬環境和軟環境的測度。在創新績效的研究方面,國外學者從企業的角度研究創新績效的比較多,很少從產業的層面來研究創新績效;國內學者則較多的采用DEA方法來研究創新績效。國內外學者主要是把區域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分開來研究,研究創新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的不多。本文從創新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這個角度出發,來研究創新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二、區域創新環境的測度體系與評價方法
(一)區域創新環境指標體系的構成
在科技投入一定、制度體系穩定的條件下,環境起到決定區域創新能力的關鍵作用。本文依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對區域創新環境的測度體系,將區域創新環境分為五個方面,其中基礎設施與市場需求構成區域創新的客觀環境,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與創業水平構成區域創新的主觀環境,分別見表1和表2中所示[7]。
1.客觀環境指標
(1)基礎設施?;A設施是一個地區進行創新活動的各種要素流動的載體,一個區域基礎設施有作為信息和知識的載體的軟環境,如移動電話、互聯網、計算機等的發展水平。作為硬環境的基礎設施,有鐵路和公路的人均擁有量、各種運輸方式形成的客流量和貨流量,如公路、鐵路、民航和水運?;A設施的改善,可以直接降低知識和信息流動的成本,同時可以提高要素和知識等運作的效率,并且提升企業創新的能力,提高效率。如果區域內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會大大的降低信息和物質的交流成本,并起到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8]。
(2)市場需求。對市場需求的衡量,一般從居民消費水平、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政府財政支出和商品進出口差額四個方面來衡量。市場是促進創新的重要動力,如果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居民的消費水平較高,并且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政府財政支出和商品進出口差額的比例協調,會極大的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的效率。市場需求之所以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是因為在市場出現新的需求時,企業為了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就會主動進行研發和活動。較大的市場需求,有利于提高創新績效[9]。
2.主觀環境指標
(1)勞動者素質。創新環境好壞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勞動者素質。勞動者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如果勞動者的素質高,企業就更容易得到進行創新活動所需要的人才,從而創造出新的市場機會。此外,勞動者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內勞動者整體素質的高低可以直接決定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的強弱;從而影響到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效率。因為勞動者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指標,因此,采用教育投資的水平、就業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所占比重、當年新增大學生畢業數、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圖書消費量等指標來綜合衡量一個地區的勞動者素質[10]。
(2)金融環境。金融環境作為一個地區創新環境的重要方面,其主要的指標是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時能從銀行獲得的貸款支持的情況。企業進行創新活動不僅僅需要人才和技術,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換句話說,資金會直接決定創新的成敗。對于幾乎所有地區的企業來說,資金的缺乏會大大的影響技術創新的進行。如果技術和人才是給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資金對于企業創新的成敗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11]。
(3)創業水平。創新與創業之間有著很大的相關性。創業水平高的地區,其經濟也相應的更有活力。很多創新都會通過創業來實現,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點,在進行技術創新上有很大的技術優勢。這里用科技型企業的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和新注冊企業的發展情況來測度區域的創業水平。
(二)區域創新環境的評價方法
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的評價方法是加權綜合評價法,在基礎指標無量綱化后,用專家打分得到的權重,分層逐級綜合,最后得出每個?。ㄖ陛犑?、自治區)創新能力的綜合效用值。
1.基礎指標的處理
單一指標采用直接獲取的區域數據來表示,在無量綱化處理時采用效用值法,效用值規定的值域是[0,100],即該指標最優效用值為100,最差效用值為0,計算方法如下。
對于復合指標的處理方法與上面介紹的單項指標的處理方法相同。
2.權重的選擇
加權綜合采用分層逐級進行,以創業水平的得分為例。第一層次為創業水平(a);第二層次由3個指標構成:民營科技企業綜合指標(b1)、高新科技企業綜合指標(b2)、新注冊企業數綜合指標(b3);民營科技企業綜合指標(b1)又由第三層次:民營科技企業增長率(c1)和民營科技企業數(c2)構成。高新科技企業綜合指標(b2)、新注冊企業數綜合指標(b3)的指標構成類似于民營科技企業綜合指標(b1)。
本文計算了國內30個省會核心城市從2003年到2014年的基礎設施環境、市場需求環境、勞動者素質環境、金融環境、創業水平的效用值得分,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的得分一直都較其他地區高,而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得分一直處于較低水平①。此外,本文的數據來源基本采用國家統計局正式出版的統計年鑒和地方出版的統計年鑒。
三、區域創新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面板數據模型構建區域創新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的回歸模型。自變量來源于上述介紹的區域創新環境,為基礎設施(x1)、市場需求(x2)、勞動者素質(x3)、金融環境(x4)、創業水平(x5)的對數。因變量是企業第一階段的創新績效——技術創新績效,用專利授權量來代表。之所以選擇專利授權量來代表技術創新績效,首先是因為此數據容易獲得,其次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成果通常是專利的形式,并且企業引入新產品開發的專利通常是企業自己擁有的專利。自變量的數據取自2003—2014 年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該報告已將數據標注化),數據年限從2003—2014年,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二)基于面板的實證結果分析
首先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專利授權量y、基礎設施水平x1、市場需求x2、勞動者素質x3、金融環境x4和創業水平x5都通過單位根檢驗,其中專利授權量y通過含截距項和趨勢項的單位根檢驗;基礎設施水平x1、市場需求x2、勞動者素質x3和金融環境x4能通過含截距項的單位根檢驗,也能通過含截距項和趨勢項的單位根檢驗;創業水平x5能通過含截距項的單位根檢驗。
對面板數據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是專利授權量與基礎設施水平、市場需求、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和創業水平都存在協整關系。下一步我們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本文構建面板模型如下:
lnyit= ?琢i+?茁1lnx1it+?茁2lnx2it+?茁3lnx3it+?茁4lnx4it+?茁5lnx5it+?滋it
(6)
式(6)中,y表示專利授權量,i表示不同的區域,t表示2003—2014年,?琢i表示各截面成員的不同截距;?茁1、?茁2、?茁3、?茁4、?茁5分別表示區域創新環境的基礎設施水平、市場需求、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和創業水平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先檢驗是采用混合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結果如下表5,拒絕了原假設,我們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采用Hausman檢驗對采用哪種模型進行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在選擇合適的模型后,在面板數據方程估計中,缺省值為沒有加權的,但可以選擇加權項。在這里,我們選擇了Cross section weights選項,EViews會假設出現截面異方差,對模型進行廣義最小二乘估計。
由表7可知,只有變量lnx5(創業水平)的系數沒通過置信度水平為5%的t檢驗,其他自變量的系數均通過了t檢驗,說明基礎設施、市場環境、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產出的影響是顯著的,創業水平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產出的影響并不顯著。在創新環境的這五個方面中,市場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階段創新績效的影響是最大的,其次是勞動者素質,再次是基礎設施,最后是金融環境。
由各城市的截距估計值 (見表8),我們可以看出最高的5名按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廣東(2.214)、福建(1.157)、貴州(1.535)、天津(0.975)、湖北(0.942),最低的5名按從低到高排列分別是青海(-3.259)、內蒙古(-3.013)、新疆(-2.467)、海南(-2.183)、寧夏(-1.064)。從實證效果上看,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的截距項遠高于中西部地區。也就說明了,在對比我國東北及東部沿海地帶和中西部地帶不同的區域創新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時,東北及東部沿海地帶,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非常良好,繼續投入建設基礎設施,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高不會太明顯,甚至會比較多余;而在中西部地帶,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提高的空間,而且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高對高新技術產創新績效會產生正向的影響。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是區域創新環境的基礎設施、市場環境、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是正向促進作用,創業水平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在創新環境的這五個方面中,市場環境對高新技術產創新績效的影響是最大的,其次是勞動者素質,再次是基礎設施,最后是金融環境。
二是基礎設施、市場環境、勞動者素質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階段創新績效的彈性要大于對高新技術產成果轉化階段創新績效的彈性,說明在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階段,基礎設施、市場環境、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對此階段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大。金融環境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階段創新績效的彈性要小于對高新技術產成果轉化階段創新績效的彈性,說明在高新技術產成果轉化階段,金融環境的好壞對此階段的影響更大,可能此階段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和流動資金。
三是在中西部地帶,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提高的空間,而且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高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會產生正向的影響。
(責任編輯:于明)
參考文獻:
[1]陳程,劉和東.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創新鏈視角的兩階段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
[2]劉軍,姚佐文.我國中部地區國家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績效評價[J].技術經濟,2009(3).
[3]謝偉,胡瑋,夏紹模.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3).
[4]段進軍,季春霞.區域創新環境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以江蘇省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5(4).
[5]周曉艷,葛健,馬麗儀.基于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中國區域創新體系效率實證[J].經濟管理,2009(3).
[6]李習保.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活動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
[7]張媛媛,張宗益.創新環境、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的系統性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8]張宗益.創新環境與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08.
[9]周曉艷,葛健,馬麗儀.基于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中國區域創新體系效率實證[J].經濟管理,2009(3).
[10]李虹含,楊馳.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測量方法與實證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2015(2).
[11]Drucker,P.F.Post-Capitalist Society,London: Oxford, Butterworth Henemann[M].Harper Business,1993.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