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我帶著《尋找幸福國度》和《異軍突起的德國旅游危機公關》兩個選題,踏上了飛往德國首都柏林的航班。對于德意志民族的低調、嚴謹,其實早有耳聞,但總覺得百聞不如一見。這次行程恰逢德國統一日,即國慶節。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德國并沒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普天同慶,而是低調得與平時沒有兩樣。
如果因此就得出德國人呆板、木訥的結論,那還為之過早。在慕尼黑國際啤酒節上,人們脫去往日的低調外衣,高舉著比腦袋還大的酒杯歡聲笑語,載歌載舞。若是看到有外國游客,更是會主動邀請你加入狂歡的隊伍,并把同行朋友介紹給你。對此,在慕尼黑博物館工作的意大利人Till Meyer直言不諱,“我喜歡在德國生活、工作,當地人對外來人口很友好,而且在這里掙錢很容易,只要你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當然,這一切除了源于德國人的天性友好,也得力于國民英語水平的顯著提升。3年前我曾出行法蘭克福,當時讓我十分驚訝的是,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重要一站,法蘭克福會說英文的居民卻為數不多,無論是問路還是就餐都十分受困。如今在柏林和慕尼黑,這種情況幾乎碰不到。
此次走訪另一大感受就是被信任。德國的火車站、地鐵一直延續了“無安檢、少檢票”的傳統,在被給予這種極大程度的信任后,幾乎沒人愿意辜負它。無論是信任還是友好,都是可以被傳遞的。只身采訪的我一路上得到的不僅有德國人的幫助,許多生活在當地,擁有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各國朋友也都曾伸出援助之手。正如馬克·吐溫所說:“旅行是消除無知和仇恨的最好方法。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呆在世界的一個小角落里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那么它將不會用包容、善良和慷慨的心態對待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