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原本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但是伴隨著IP熱潮的興起,如今大家提及的IP已經有了很多新的內涵或外延,它可以是一部小說、一首歌、一篇新聞報道,甚至一個人。
業者常說,無IP不成席。于是,2016年,這個時髦的名詞繼續一路狂奔。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影視公司還是游戲公司或者網文平臺,大家仍在“買買買”,“囤囤囤”。
毫無疑問,由于IP天然具有完整的文化基因、市場基礎和商業模式,打通了出版、影視、游戲、文學等行業以及資本市場,可以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巨額利潤,是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金礦。
但是,圍著這座金礦,如今的文創界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2016年IP變現失利者眾。去年還是人們手中的“金庫”,今年卻成為了“手雷”,強烈反差背后的癥結就是一句話,“IP不只需要挖掘,更需要運作”。
運作IP,“老司機”好萊塢的“技術”可謂一流,迪士尼更是其中的翹楚。作為卡通動漫出身的泛娛樂公司,從最初由華特·迪士尼本人創作出的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等經典卡通人物,到21世紀風靡全球的《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等作品,迪士尼不僅擁有海量IP儲備,還形成了相當成熟的“電影+衍生品+娛樂地產”IP生態圈。
先是利用已有IP品牌打造電影,完成第一輪盈利,再通過電影的成功進行周邊產品開發,形成第二輪利潤,迪士尼永遠走在IP運營的最前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觀國內的IP開發熱潮,火爆背后,亂象叢生。下一步如何演進?是哀鴻遍野,還是走向理性?IP已經讓不少人陷入“焦慮”。
不過,樂觀者眾,他們堅信,浮華過后理性必然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