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華過后理性回歸,在魏鵬舉和陳少峰兩位教授看來,2016年,IP產業的理性已經穿好了鞋子
2016年,IP,這個雖然時髦但還沒有準確定義的名詞,繼續一路狂奔。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影視公司還是游戲公司或者網文平臺,大家都在“買買買”,“囤囤囤”。
IP究竟為何物?IP價格飆升,是虛高還是價值回歸?下一步會如何演進,是哀鴻遍野,還是走向理性?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魏鵬舉,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少峰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當IP成為熱詞
《小康》:IP,原本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但是伴隨著IP熱潮的興起,如今大家提及的IP似乎有了很多新的內涵或外延,它可以是一部小說、一首歌、一篇新聞報道,甚至一個人。請問您是如何理解IP的概念?它應該具備怎樣的基本屬性?
魏鵬舉:現在IP的概念確實出現了一些泛化,把只要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內容或者形象都統稱為IP。
不過,概念泛化是以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為背景的。目前,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基本上可以說仍屬于一種注意力經濟模式,只要有注意力,就能帶來價值。因此,IP概念的泛化有它的實踐合理性。
但我個人仍然更愿意把它理解為“知識產權”,這才是合理的,才是真正的IP。一個真正的IP,應該具備三種基本屬性:第一,從知識產權意義上講,它首先是特別突出創造性;第二,權屬清晰;第三,具有產業鏈開發價值。
《小康》:這波IP熱潮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您怎么看它的正面意義和負面影響?
魏鵬舉:正面意義,一方面是文化娛樂界開始更加強調核心價值的開發,盡管這個核心價值已經泛化到了注意力、影響力的范疇,但實際上毫無疑問,讓文化娛樂從業者們明白了從事這一行,必須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這波IP熱潮的助推下,業界已經意識到了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全產業鏈的模式。業界和媒體的廣泛討論,實際上就是看到了全產業鏈模式帶動作用。
當然,現在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因素,主要是一些嘩眾取寵的因素有意無意變成了焦點。雖然它的出現有其合理性和時代背景,畢竟整個文化娛樂界仍是個注意力經濟,但是這仍是一種有失偏頗的現象。另外,也導致整個業界有些浮華。
陳少峰:正面影響就是讓大家都認識到,創作原創和IP越來越有價值,這符合文化產業本身的特點,也符合知識產權保護的原理。負面影響,則是它有一點泛化,泛化到大家把什么都稱為IP,簡單粗暴,好像只要和IP有關的,或者某種無形資產,都可以作為IP來進行跨界使用。
我最近一直在講一個概念,IP失效。比如喜歡看小說的人,他可能并不喜歡看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這就叫做IP失效。而究其緣由,主要在于喜歡小說和喜歡電影的主流群體不是同一個,發生了消費者迭代。當然,IP失效的原因很多,不只是消費者迭代,不能夠持續提供IP內容支持、簡單粗暴進行IP開發,等等,都可能造成IP失效。
我想強調的是,現在很多人并沒有完整地了解IP的運作,而是片面地去砸入大筆資金,以期借此大賺特賺。這不僅大幅抬高了IP價格,造成泡沫,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很多IP資源。
資本追捧,泡沫橫飛
《小康》:持續兩年多的IP熱潮,幕后推手到底是什么?移動互聯網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魏鵬舉:推動因素主要有兩種力量,一是“互聯網+”,二是中國快速成長、發展的文化娛樂消費,沒有消費市場作支撐,IP熱不起來。另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互聯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使得大量資本涌入文化娛樂業,資本進來肯定是要抓熱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互聯網+”的一些熱點現象“發燒”。
《小康》:您怎么看版權價格飆升、IP投資泡沫化的問題?
魏鵬舉:如果我們將IP的含義確實界定在知識產權范疇的話,我認為,價格趨高也是一種市場行為,并且因為權屬明晰,這種行為也會給投資人帶來合理的收益。
現在出現問題的是,明星、網紅的身價被炒得很高,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怪異、非理性的表現。首先一點就是,明星或者網紅,作為一個人,是否具備IP屬性也是有爭議的,權屬是模糊的。
陳少峰:泡沫肯定存在,現在很多人投資的IP都砸在手里了。有一部分IP價格高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比如說有一部分IP,確實內容支持的持續性一直都很強,專業度很大,而且吸引的粉絲很多,這類IP價格上漲就沒有問題。但是有一些所謂的IP,可能僅僅是一個名稱或者僅僅是跟某人發生了關系,價格大幅飆升,肯定是有泡沫的,這和把演員和編劇的價格抬到天上去的道理是一樣的。
《小康》:現在國內很多IP作品可以說都是曇花一現,普遍存在缺乏長期生命力和跨媒介商業化的能力,請問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您有什么建議?
魏鵬舉:這個問題還是和我們目前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有關系。就像剛剛所說,實際上我們仍屬于注意力經濟的模式,還沒有真正達到創意經濟時代。IP要想真正完成更長生命周期的變現,需要按照創意經濟模式來運作。而我們現在更多的是通過抓眼球來變現,所以總體上還是一種比較短期的注意力經濟模式行為。
要想將之發展成為一種長期行為,第一,從本身戰略上就要著眼長期布局,第二,要有耐性,不要拿到一個IP,就馬上變現。真正有價值的IP,它的運作可以是一種長期行為。
陳少峰:這個問題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問題,首先,任何一個IP都需要有適當的連續性的內容支持,需要設計一套完整的方案來持續滾動地支持IP的內容演進和傳播,我稱之為IP的往前輪轉孵化。因為一旦IP內容支持停滯時間過長的話,它的消費群體便會出現斷代的問題。所以要重視IP的內容支持。IP運營方需要辨別清楚,這個IP是否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第二,現在有一些人進行IP改編非常盲目,拿到一個IP,想當然地便要把它轉化成游戲、電影等其他類型產品,但是游戲、電影市場都有自身的一些規律,沒有很好地理解具體領域的規則,自然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第三,IP開發,我認為,在國內目前這種情況下,應該是大公司去做大IP,小公司更適合自己孵化開發,也就是說,小公司不要動不動就想拿自己的品牌形象去授權變現,而是可以考慮通過自己開發產品來支持自己的IP滾動向前。品牌影響力是授權的基礎,是粉絲輪轉消費的基礎,而這恰恰正是實力不是那么雄厚的小公司所欠缺的。
《小康》:IP遭遇熱炒,這是否能折射出現在原創力不足的問題呢?
魏鵬舉:原創力足不足,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對待原創力。如果大家都選擇短期“竭澤而漁”式運作創造性東西,那么就很難有長期原創力的價值和創新。但如果能夠從創意經濟的角度,來挖掘原創力,那么,其實中國的原創力是不缺的,因為從文化創造的角度,每一個有基本文化素質和文化情懷的人,其實都是文化創造者。這是從宏觀意義看這個問題。
然而,從具體實踐上看原創力的問題,則反映出的是另一個問題,即我們缺乏創意經濟發展所需的中介體系。比如喜羊羊、灰太狼等,都是國內頗具影響的動漫形象,但是它的衍生品實際上還是由迪士尼在運作,原因就在于國內IP開發的中介體系不成熟。而且,這個體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起來的,它需要從事法律、設計、市場開發、營銷等等一系列機構共同運作推動。
在國外,IP開發其實是有頂層設計的,現在國內的從業者,尤其是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公司,已經認識到了這個道理,但問題在于他們等不及。一方面是因為,別人都在現炒現賣快速賺錢,他們也有一定的市場壓力和股東壓力。另一方面,即便他們自己抱著這種良好意愿,做了這樣一個設計,但具體實施是需要其他很多因素配合,當整個產業體系都不是很成熟的時候,這個計劃真的很難得到百分百執行。
陳少峰:IP熱與鼓勵原創不沖突,如果IP不熱,可能很多人也就沒有動力去搞原創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二者相輔相成。
浮華過后理性回歸市場信心成隱憂
《小康》:對于IP熱在2016年的演進,您的整體感受是什么?IP在2016年的關鍵詞是什么?
魏鵬舉:今年的變化,第一,互聯網在文化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凸顯。第二,資本的操作也極大地助推了它的瘋狂,文化金融化發展迅速。第三,目前中國的文化市場太過喧囂。
總的來說,我認為,浮華過后還是要歸于冷靜、理性。其實,2016年的電影市場已經開始回歸。
陳少峰:最大的感受主要是兩極分化加劇。我認為,現在大家已經意識到了只有少數大公司才能夠順利地利用IP賺大錢。那些沒有開發能力的小公司,想從中謀利,難度很大。
從今年開始,至少從過去幾個月以來,大家已經意識到了IP是個復雜的變現過程,而不是個簡單的交易模式。
《小康》:對于下一步發展,您有著怎樣的預判?比較擔心什么問題?
魏鵬舉:其實我對資本端非常擔憂。首先,目前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的亮點其實不是特別多,資本必然要找尋出路,健康、娛樂、文化等都是它們關注的熱點領域。但問題在于,如果短暫的熱炒不能給資本長期信心的話,打擊的不只是資本,這對中國文化娛樂業的發展也都是非常不利的,包括IP經濟。
以電影市場為例,今年,很多保底協議都沒有成功,往年只要炒幾個點,炒一下大IP,就能賺錢,但是現在看來事實不如人意。有些資本已經開始反思。市場經濟講求的就是信心,所以我最擔心的還是對預期和信心的打擊。
陳少峰:我現在比較擔心我們的創作力不夠,特別是文學的創作。因為文學故事是文化產業的一個最重要的支撐力,它應該有足夠的生命力來支撐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文學創作的豐富性。而目前網絡文學的類型比較單一,主要是針對比較年輕化的群體。在我看來,網絡上應該有各種各樣的IP供不同群體的消費者閱讀、消費輪轉。我認為,應該提倡一個口號,叫做全民創作。
當然,想要做精品,不能太過急功近利。
《小康》:從注意力經濟走向創意經濟,您預計中國大概要走多長時間?
魏鵬舉:注意力經濟和創意經濟其實不是截然不同的模式,即使像美國這樣IP運作成熟的國家,它也是兩種模式同時存在。問題在于,我們現在的商業模式太過單一,主要就是靠抓眼球變現。
不過,我認為,現在業界已經充分注意到了創意經濟這種商業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在國內要想真正走向成熟穩定,而且給投資人帶來穩定的回報,在我看來,可能還需要四五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