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小學教學以來,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題,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多讀、少講”。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領悟: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研究中教學觀念的變化:
教師角色的變化。在課堂上已經確立了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設計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踐活動,改變了單一傳授知識、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優化課堂教學。實現了角色轉換,開始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能夠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時時、處處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從教師教學語言的變化中也透視著教師角色的轉換。
由強制性的語言向商討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把課文讀一讀。”“我們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嗎?”“誰愿意把這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由命令的語言向建議式的語言轉變。如,“你的勇氣可佳,你能試著說得更具體一點嗎?”“如果你的聲音能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來,試一試!”
由要求性的語言向希望性的語言轉變。如,“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你為什么這樣想?能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由封閉性的語言向選擇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篇短文。”“你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請把它多讀幾遍并背下來。”
由單一的評價語言向富有指導性的評價語言轉變。如,“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是用心思考的。”“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教學設計的變化。深入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實驗中,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能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年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念在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能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其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人教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能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能站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并及時地進行課后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
課程改革中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三者是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對未知的探究,對小學生來說,相互的合作、啟發必不可少。從調查中發現,我們的學生已經開始適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強,多數學生樂于與人合作,在合作中,體驗互助的快樂與收獲的喜悅。
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為此,為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注重通過示范點撥、引導領悟自得、發現來源于學生中間的好的學習方法加以推廣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在學生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這些語文學習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達到了“會學”。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及其語言的發展。通過閱讀大量兒童讀物,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