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光老師的《教材研讀是語文備課的重中之重》使我感觸頗深,要知道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出在對教材的解讀不準確,不精細,教師不能帶著自己的真誠與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教材,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自己全新的視野與生動的感受。教師要么照搬網上的現成的教案,把別人的解讀當成自己的,要么就是不先讀文本而是先看教材,讓編者的理解與對文本的解讀先入為主,而自己對于教材根本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最真實的理解,一篇課文自己講讀完了,自己都不能很好地理解體會作者的意圖和編者的意圖,真不成了大笑話嗎? 其行為令人痛心疾首。
依稀記得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學校工作了33年的歷史教師,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觀摩課,鄰校的一位教師問他:“你的每一句話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請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的?”那位教師回到說:“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是,直接針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與15分鐘,一語道出教師備課之真諦!
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然而,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教師辛苦——苦就苦在繁重而無效的備課上,因為備課占用了我們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如何解決這樣的怪現象,把老師從繁重的無效備課中解脫出來,把學生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呢。我以為,提升教師有效的備課,活用文本,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教材解讀教師要做到要真讀、真想、真思考:為什么這樣說,課堂中我們強調學生要“真讀、真想、真思考”那么這個“真讀、真想、真思考”就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實體驗,學生如果沒有真讀的過程,那么也就不會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同樣,教師也是一樣,如果教師在走進課堂前,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讓教材內容了然于心,課堂就不會運籌帷幄,勢必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其次解讀教材教師要保持空杯的心態:王崧舟老師在“文本細讀”中提到過這樣一種現象:他說我們的老師備課有這樣一種怪現象,就是教師不是先讀課文,而是先看教參,再走近文本,教師首先以教參為主。這樣做就固化了教師的思維和對教材的多視角解讀。
再次教材解讀教師要關注細節: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們教師在解讀教材的時候也應該關注細節。這細節不僅僅只文字詞語的運用,也包括:文章的標點符號、文章的插圖等等,很多時候小處著眼,會有大收獲的。
最后教材解讀教師不能吃老本:我特別喜歡薛教授提倡的“教材研讀不能駐足以往的解讀視域”。薛教授說:有一種閱讀叫陌生化閱讀,它是西方文藝理論的一個概念,現在常常被借用來表達閱讀的一種狀態。通俗地說,陌生化閱讀就是把閱讀對象,哪怕是讀過多次的文本,當做全新的文本對待,把曾經有過的體驗和認識擱置起來,帶著時代的氣息、探索的目光,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個性化地解讀文本,不過度依循原有的解讀路徑,不懈怠依賴于以往的閱讀感受。的確如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不甘駐足在以往的解讀視域和經驗中,教材才能常教常新。
總而言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常常思考,我們要想學生需要什么,我們能給予學生什么?我們如何用好教材,如何把握教材。結合教材、課標、學生需要來確定教學內容,研究教材,教教材中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的源起是學生需要什么,學生生命成長中需要什么,是我們研究教什么的必須思考的,我們要用教材教給學生有用的東西。
最后我想說:語文教師自我人文修養越高,專業修養越高,那么她對于教材的解讀也就會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更會有一定的溫度。當她走進課堂,走上講臺,上課站的高度也就不一樣了,學生獲取的知識素養也就是全方位的,學生的幸福指數也就越高。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生命涌動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