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師都有這樣一種看法:“農村的孩子知識面遠遠不如城里的孩子。”這是一個事實。然而,并不是說農村孩子在智力方面就不如城里的孩子了。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在課外閱讀上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生中,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導致作文能力低,極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在以往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還是相當貧乏的,比較嚴重地存在著幾種現象:
不想讀,也就是閱讀興趣不高。由于農村學生受家庭的影響,學生的課外閱讀環境較差,有的家長雖然買了一些課外書,但不會去指導孩子讀,家里的活動除了看電視,就是去外面玩,而貪玩是孩子的本性,所以學生也就不想讀書了。
不能讀,也就是沒書可讀。一是沒有書來讀,因為家庭條件關系,沒有藏書,或者沒有合適的書,加上不少農村小學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象樣的圖書室,藏書少,最多不過是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受到限制。二是沒有時間來讀,大量的課內習題,重復的課外練習,應試教學的內容充塞了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還有的就是繁忙的家務活占據了他們較多的閱讀時間。
不會讀,也就是沒有良好的讀書方法。每當學生拿起書來,不知從何讀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迷迷糊糊讀了,也沒有收獲。
針對農村的這些實際情況,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興趣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而且,學生對閱讀具有深厚興趣,本身就是課外閱讀實踐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
談自己的讀書感受讓學生樂于讀書。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學生想去閱讀。教師要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及身邊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因為古往今來,凡對人類有作為的人,無不是博覽群書、勤奮學習的結果。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可選擇有精彩畫面的書給學生看,學生容易被吸引,就會熱情地去閱讀,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適合孩子的口味,他們才會對書感興趣。
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瀆原文。此時教師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總之,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能極大地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努力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