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你的教學水平正是在不斷總結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后,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寫數學日記,可以寫對某一個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記述他們在課堂上探究的經歷,還可以暢談他們的新發現,更主要的是反思學習方法。這樣經過教與學的不斷反思,數學教學就一定能向縱深發展,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初中生的年齡一般在12--15歲之間,正是自身生理和心理發生飛躍的時期,是一個相對獨立又特殊的階段。他們有以下一些心理特征:好奇心強;抽象思維能力弱,過分依賴直觀;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好勝心強,表現為不服輸。那么,怎樣更好的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前蘇聯學者西索絡維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堅信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后,對目前感到枯燥無味的學科認真學一學,便會產生興趣。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加之它的重要性,至于學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考評。我們應該讓學生分析了解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只有讓學生對學數學的目的有了一定的認識,才能在心理上有所準備,最終會對數學感興趣。
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一是上好開場白。應根據本課內容,充分挖掘教科書,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導課,如趣味問題導入,實用事例導入,實驗猜想導入,數學小故事導入,設置懸念,直觀教具演示等等,可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刺激學習情緒,誘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二是做好學習心理導向,讓學生清楚地知道這一節課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對下一步學習有什么意義。將目標意識與學習興趣、意志結合起來,能形成學生自覺學習的心理。
配合教學內容,開展適合初中生心理特點的課外活動。由于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性格比較叛逆。所以,可以配合教學內容開展競賽和游戲。如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后,便可以出一些題在班上進行競賽,看哪些同學做得又快又對。針對初中生好奇的心理,利用課外活動講數學家的故事,猜數學謎語。如在上有理數一章后,可以讓學生猜謎語:批評得當———有理數;在上近似數后讓學生猜謎語:相差無幾———近似數。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應多表揚少指責,讓學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培養興趣,增加信心。批評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分寸。如學生答錯了問題,教師應先肯定其合理部分,繼而組織討論,再給該生一個回答問題的機會,學生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予以肯定。
合作學習很重要。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我注意到:有的教師認為合作學習總給人一種形式主義的感覺,這樣說是不科學的。作為教師我們要能夠進行及時的指導,如:討論時間過少,討論不夠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實際的效果;不善于傾聽他人或別組的發言和不同意見;在分組學習的過程中,好學生發言較多,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發言較少,尤其是在辯論時,更是對自己缺乏應有的自信心。針對以上情況,教師要適時適度的去進行指導和幫助,使小組合作真正發揮出它的優勢,為教與學服務。
總之,我認為學生必須學會用他人的眼光發現問題,學會與同伴密切的交往,熱心互助,真誠相待,社會意識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發展。教師在學習中應力求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使他們想學;讓他們獲取成功的體驗使他們愛學;提供給他們更多自己創造的空間使他們能學。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為自主探索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