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中的反思,是指學生對數學思維過程中的一個明顯段落點或對一個問題的思維結果進行科學慎重的批判性回顧、分析和檢查。反思,簡單的說就是對過去經歷的再認識,數學學習中的反思就是對原有學習經歷的回顧、重新思考。由于學生思維活動具有內隱性和自動化的特點,大多數在思考復雜問題時卻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由于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的缺乏,加之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導致不少學生認為數學難學,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能夠運用適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數學學習也許就成為充滿挑戰、充滿樂趣的求知體驗。
教給學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是我們數學老師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務。使我們的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數學知識、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并應用知識于實踐。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實踐探索:在數學的教學中,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多創設起疑情境,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創設起疑情景的實質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打破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產生內驅,激活思維,自覺去探索問題,解答疑難,實現由 “學習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轉變。
場景引入法。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多媒體、編制故事等手段來展示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親臨問題的焦點,面對思維的挑戰,尋求解決的方法。矛盾揭示法。利用學生已有認知和新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設計起疑情景,甚至可以通過有益出錯與設置疏漏,形成學生思維上的正誤沖突,從而引發解決問題的內心意向,最終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維來解決矛盾。出其不意法。創設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和諧新問題或講學生原有認知運用與陌生情境中,使學生在驚異之中進入思維狀態,從而產生對新知識的期待和渴求。
我們經??梢钥吹?,課堂教學一結束,教師立即打開課本布置作業,讓學生埋頭于習題中。教師來回于學生中間,對“接受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在這里,學生完全沒有了反思的機會。教師要舍得花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自問:1、今天老師講的是什么知識?(整理內化,構建知識體系)2、我知道了多少?(對照檢查,確定補習方向)3、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對書中的哪些地方還存在疑問?(質疑提高,培養創新精神)……然后有問題的可以舉手提問,師生集體商討解決。這種課堂空間的安排必然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的整理和內化,從而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誤砍柴功的作用。在課末這樣的反思,教師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讓學生敢想,更敢說。
現在的學生作業做完了就往組長那兒一扔,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業交給老師去評,錯了,返回訂正,再送老師批改……有的學生甚至要在這樣的循環中來回數次。這種重復,不僅不能使學生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反而產生一種厭煩情緒。學生在這樣的往復中,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另外,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自己麻煩的同時,也給老師增加了負擔。老師辛苦一些倒也沒什么。只是這樣一來,滋長了一些學生不負責任的壞習慣。在批改作業過程中,為了檢查學生的反思情況,打開作業本,不忙于用紅筆在學生作業本上做對或錯的符號。而是認真“掃描”,發現有錯誤的,總是把本子退給學生,讓他自己去獨立檢查找出來。那些沒有認真反思自查的學生經過這樣多次的“教訓”之后,覺得:與其要被退回重查,還不如自己進行認真反思自查。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把反思的結果寫在作業本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思結果,進行方法上的指導、疑難問題的解答、反思質量的評價。開始我們創造習慣,后來習慣制造我們”。 學生在反思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學習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責任心,進取心,數學的學習能力乃至創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學習的態度、行為更加富于理性。如果我們把培養反思能力,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必需的一種重要內在素質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