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畫”作為一門美術實踐課程,對于小學美術教育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探索。普通一塊石頭,從專業的角度按照不同畫面的內容、構圖、光學折射原理等因素細心琢磨,使每一塊石材的形狀配合畫面構圖,經過手工石頭畫制作,呈現不同的畫面,石的形狀亦不一樣,畫出的效果也不一樣,畫面特點具有古樸、渾厚、富麗,立體感、裝飾性強,即可長久的保存。
近年來,學校在石頭畫教學中做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把石頭畫技巧進一步作了傳承和發展。把“石頭畫”搬進課堂,并做集體造型,學校就地取材,讓學生們在河邊撿回來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在這些物體上發揮想象,突破傳統模式,因形狀造型,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好體現它的地方資源的價值。“石情畫意”是學校石頭畫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點”,通過活動,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來感受石頭之美,深刻體會學校“不拋棄、不放棄”的“潤礪”特色文化。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美術課程要重視學習和傳承祖國民族與民間優秀美術傳統,了解和尊重世界美術成就,在多元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的特征、表現的多樣性以及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在小學美術中體現它的魅力和資源價值。學校引導激發學生在石頭畫創作中大膽嘗試,石頭畫滿足了學生好奇、愛想象、愛表現的心理。學生們創作時,他們樂在其中,不但學會用這種獨特的工藝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藝術視覺享受的同時,激發了孩子們探究我國更廣闊的文化藝術的學習興趣。石頭畫教學豐富而多變,就觀石而言就有一面觀石和多面觀石的區別,還有主看點和輔看點之別,常常需要教學者與學習者互動。很多細微之處,常常在操作中進行,它的容量、內涵、外延實際上是無限大,因為世界上永遠沒有兩塊相同的自然石。從“石頭畫”這樣一種藝術形式出發,抓住石頭畫獨特性、自主性、可操作性以及濃厚的裝飾性等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它的“形狀美”、“色彩美”,讓學生真正獲得多元選擇,讓老師真正給與多元評價。
石頭之中,原石與觀賞石層次不同,原石是大自然中的普通石頭,觀賞石是原石中的佼佼者,它對原石的“形、色、質、紋”要求極高,大自然中存量極少。而石頭畫所用之石沒有觀賞石苛刻,尤其石質的要求大大降低,但對畫石者的賞石要求并沒有降低,反而有增添了繪畫技能的要求。石上作畫和紙上作畫也是有區別的,它要求石畫作者面面觀石,三維思考,立體地表現石頭。石畫作品的成敗與畫石之人的立體造型能力,人文藝術素養關系密切。石畫作者如果同時具備賞石、繪畫、書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所以,優秀的石畫作品是具有人文價值、藝術價值以及趣味性、裝飾性、唯一性。把“石頭畫”搬進課堂,在立體石頭上,結合石頭形狀作畫,形成石頭畫系列作品,順應孩子們的興趣點而開設的新的實踐活動。嘗試用丙烯顏料在石頭上作畫,并把我國傳統瀝粉畫表現手法運用到石頭畫創作上,讓學生嘗試著用市場上廉價的指甲油代替,推陳新出,學生既好把握,又簡單易行,而且能體現石頭畫的精細、圓潤、渾厚、富麗。
“石情畫意”石頭畫是校園文化中一支活躍的力量,它已經成為校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它為學生搭建了多元的文化舞臺,提升了學校文化品位,優化了學校育人環境,精彩紛呈、不斷創新的又給校園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對促進學校文化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和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