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凡音者,生似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一語道破語言作為師生交流工具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離不開這一有力的工具。教學語言只有發自內心、飽含深情,才能得到心靈的回音。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其作用可見一斑。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一有力工具撥動學生的心弦呢?我認為:言之要豐,開拓視野.教學語言應豐富、流暢,話題涉獵廣泛,不局限于就事論事,應廣泛聯系相關問題,才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到廣泛豐富的學習中去。所講內容要專博結合,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誘發其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言之有趣,引人注意。常言道:“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教師飽滿的精神,親切的語言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以“師情”動“生情”,以“師情”激“生情”。言之有力,激人奮進。教學中,語言應鏗鏘有力,催人奮進,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奮發向上,樹立信心。感情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起點,更是學生吸收知識,轉化能力,陶冶性情,形成信念的終點。所以“情”字是貫穿教學的主線。教師教學口語必須感情充沛,富有激情,伴之自己的眼神、笑貌、手勢、嗓音等體態語滋潤學生的心田、感染學生的情緒,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慷慨陳詞的語言,會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
言之啟智,發展思維。教師的語言博大精深:平庸者敘述,茍且者講解,優異者示范,偉大者啟發。教育目的之一在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幽默詼諧的語言是啟發學生思維發展的潤滑劑。英國數學家海特指出:幽默是一個好老師最優秀的品質之一。幽默的教師語言,不僅使學生增添快樂,談笑風生中讓學生領略知識的真諦,更使自己的語言平添誘人的魅力。幽默能消除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誘發學生思維,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信息技術教學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性,抽象、枯燥,學習起來乏味,教師教授起來棘手。講授時,我用詼諧風趣的語言、恰當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輕松,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
信息技術教學中,常有“頑童”偷偷玩游戲,老師走到他跟前時便把窗口最小化,很容易從任務欄中發現。學完任務欄的隱藏操作后,就不那么容易發現了。針對這情況,我用一句調侃性的話教育學生:“咱們班有個別同學真的變成了知識越多越反動!希望同學們千萬不要違背了科學的真諦!”這句幽默而又語重心長的話不僅使那些“玩童”在微笑中接受了批評,還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最終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見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應具有啟發性,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能由“此”想“彼”,由“果”想“因”,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同時,還能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使其身臨其境,加深理解。
首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厭學”為“樂學”。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語言表達,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愉悅中遨游,使之學有所成,學有所獲,變“厭學”為“樂學”。
其次,易產生師生情感共鳴,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語言藝術,由于作用廣泛,對提升自身素養,培養學生總能面面輝映。其情內含濃烈,對學生情感層次的影響既深又厚;它的表達既靈活又生動;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中的一員,彼此拉近了距離。教師以情育情、將心比心,定能換來學生對教師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從而建立起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產生心理共振、情感共鳴。用于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師生負擔。高超的教師語言藝術對提高教學效益是彌足珍貴的。恰當應用教學語言可促進教學互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增長更多的才干。同時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課余時間,擁有更多的才識展示機會,既提高教學效率,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之,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多方因素,應將教師對學生的真情實感貫穿于其中,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