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基礎教育理念要求課堂煥發(fā)出師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學生在每一堂課中興趣盎然,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xiàn)他們內心的情感,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chuàng)造的整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去研究的。
現(xiàn)代教育的標志之一是教育終身化,美術課堂教學應貼近學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開放學生美術活動的空間,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在教學中還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美術課才稱得上好?怎樣能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學中我一直在學習探索、實踐與反思。通過認真學習美術新課程標準,以及對學生個體積極性的心理分析,我對個別學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使之對學生的積極性有了很好的調動。學生需要的滿足與調節(jié)需要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須而又欠缺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傾向。它產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種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圖、理想等心理狀態(tài)反映出來,它是人的積極性的動力源泉。重視并解決學生的需要問題,是美術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形成學生良好態(tài)度促進積極性調動態(tài)度是指個體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反應傾向。態(tài)度具有內隱性、特指性、比較穩(wěn)定性、復合性等特點,具有影響效率與成績,影響人的挫折耐受力和對環(huán)境的適應,影響人的社會性認識,自我激勵等功能。要形成并鞏固態(tài)度,應使人的認知、情感、行為意向成分由不協(xié)調變?yōu)閰f(xié)調。
新課程標準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導向性的內容標準,并提供這些標準可供選擇的教學活動方式建議。不具備強制性,使教材編寫或教師教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如果條件不允許,學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納。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對象來滿足,同樣的內容標準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這樣,充分考慮了教師、學生的需要心理,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給予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程標準與生活緊密相連,激發(fā)了學生的需要強度,并依賴目標誘因的出現(xiàn),提高學生需要的自我意識水平,滿足了學生聯(lián)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明確把握課堂教學的學習領域,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有目標、有計劃地完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可選擇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向目標發(fā)展。總之,目標、內容、學習方式、和評價四方面構成美術教學過程的比例要恰當,這樣才能很好地完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美術,掌握用美術表達自己情感、思想和對生活理解的方法。
美術新課程標準從美術學習方式出發(fā),劃分出“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xiàn)”強調自由表現(xiàn),大膽創(chuàng)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通過此領域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運用對稱與均衡、節(jié)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tǒng)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fā)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xiàn)能力;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美術教學是一個預設和開放并存,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都屬于“封閉教學”,按部就班,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隨著新課標的落實,由“封閉教學”走向“開放教學”我認真地分析美術教材的編寫特色及體系,懂得了美術必須要求掌握的學習內容,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然后就有的放矢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素描、色彩、工藝的。每次備課時,我都細心地備教材、專心地備學生。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課堂上穿插于生動活潑的游增強了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和興趣,使我的美術課成為學生的受歡迎課。
美術是用來表現(xiàn)豐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種手法。事物、情感、是時時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教學的根本任務。通過美術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將會對學生的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給教師的課堂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在傳承古今文化的同時也有了時代的產物。這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的發(fā)展是有獨特的作用的。作為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應走出課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把新課程標準落于實處,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