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將對孩子成長產生難以彌補的影響。近年來,由于農民外出打工人員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并引發的諸多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文章主要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和對策。家庭教育嚴重缺失。親子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都無法取代的教育方式,親子教育的缺失阻礙了孩子社會化的發展并使其心理問題發生的幾率增加。父母榜樣行為的缺失,父母對孩子監控機制的弱化,使留守兒童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關愛和情感支持,他們需要獨自面對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大多數監護人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孩子就會受到良好的教育。情感教育缺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通常感覺不到家庭所帶來的溫暖和安全感,內心缺少對親情的信任、理解,長此以往也許會造成的心理扭曲。待他們長大成人后,也許會不自覺地遵行這樣的原則對待他們的下一代。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遠在他鄉,無法及時地滿足他們正常的的心理需求。他們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現出孤僻、內向等心理特征,并且人際交往能力也往往較差。表現出社會交往行為退縮,孤僻不合群。隔代撫養留守兒童的祖輩,其教養態度往往是保護溺愛的,很容易造成兒童的任性、孤僻、攻擊、膽怯等個性特征。留守兒童父母要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應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父母外出后應盡量參加諸如“家長學校”等培訓活動,聽聽專家們的教育經驗和指導。要教育好孩子,父母或監護人首先要通過自我教育不斷地完善自己,多學點家庭教育理論知識,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征,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父母要有高度的家庭教育責任感,關心子女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子女良好的習慣、獨立自強的精神、遵紀守法的觀念。
留守兒童父母應盡量與孩子加強親子互動,做到缺位不缺職。留守兒童的父母要用一顆溫暖誠摯的心去和孩子溝通,加強親子情感的交流融合。父母應努力協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這樣既可以和孩子增進感情,又可以讓孩子見見世面,同時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以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父母盡量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做心靈保健互動,多鼓勵孩子寫信,多聽聽孩子的傾訴,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職。學校是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是留守兒童生活的“第一個家庭”。學校要及時向留守兒童傳達孩子的學習思想情況以及老師的建設和家教知識。教師要積極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自強自立能力。從實際情況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幾乎都落在學校和教師身上。
首先,要改革學校內部的管理機制。改革學校內部的管理機制,要著力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喜愛和向往的地方;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與學校的定期聯系制度,經常與監護人溝通,了解學生在家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督導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隨時掌握他們的身心變化狀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變革現有的教育模式。破除陳舊的教育觀念,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和整體素質;農村教育應“兼顧學生的升學和技能教育”,優化教育內容,讓學生初步掌握一門生產技能,以適應社會激烈的需要。加大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切實改善農村的教育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對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的培養,合理的調整師資結構,使教師在學科結構、年齡結構上都能夠達到均衡。同時重視公平教育,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形成社會共同參與機制,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積極關注,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必須積極關注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