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歷史學家索布爾說:“歷史上只有道路,沒有模式”,課堂教學改革重在參與,重在實效,而有效性就是課堂教學的生命。那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究竟是什么呢?教育學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因此,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45分鐘,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于學,自主學,學會學。只有當有效性作為一種價值觀深入到教師和學生的內心之后,追求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產生出其應有的效果。
歷史教育家趙恒烈說:“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符號型’,以背誦為主,把歷史知識停留在字句的記憶上,當被記憶的一組文字符號遺忘時,‘歷史’也就消失了;另一種是立體型,能通過文字記載的歷史去想象當年的人和事,對活靈活現的歷史有鮮明的立體感。”之所以歷史這門學科被學生們戲稱為“無趣、無味、無用”的“三無”產品,就是因為這種“符號型”的學習方式,當“背多分”成為歷史課堂的主旋律,充滿靈動智慧之學的歷史也就顯得無聊之極,那么學生就無法在歷史學習中獲得內心的愉悅和滿足,歷史課堂猶如走入古稀的老人,毫無生機可言。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一個有責任的歷史老師進入課堂就應該充分運用歷史課堂教學使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得到啟迪,方法得到提升,知識得到掌握。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的“四讓”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生長的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活潑的生機”,就是對充滿活力且高效的課堂最好的詮釋。因此,歷史課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想法,積極創設情境讓他們有機會去觸摸歷史的脈搏,感知歷史的魅力,表達內心的想法,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惟如此,“學生的心靈才不會遮蔽,歷史知識才會生動起來。”歷史課堂也會因學習者的觸動而激情四射。
知識的掌握必須通過思維活動,教學方法只有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那么中學歷史教學方法就要避免片面地強調某一種方法的效用,認為某一種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用到哪里都會靈”;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種方法;或是只注重方法運用時暫時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學生的心理活動反應,等等。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歷史教學需要周密設計。前蘇聯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優化教學,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他認為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這些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計劃。歷史教學要激發思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歷史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潛藏著厚重、深刻的哲理,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歷史課堂普遍存在著思想貧乏,人文精神退化,怯于思考歷史和叩問心靈的現象。《中史參》主編任鵬杰先生說:“有效的歷史教學,即是‘服務人生’的教學,具體而論就是用‘整體’歷史觀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中學歷史課堂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陣地,也是主要陣地。如果我們喪失這一塊陣地的話,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會顯得更加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