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美術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以及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上。在美術課堂上,美術老師不但要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本文將分析初中美術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美術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關系,建議加強美術教學,塑造完美人格。
【關鍵詞】中學美術教學 塑造 完美人格
美術教育教學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人格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教學主要是對學生美術知識和學生畫畫的技能技巧進行傳授,卻忽視了美術教學中尊重的教學目的,對學生人格的完美塑造。教師要把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完美人格放在重要位置,這也對美術教學起到了約束作用。所以,要完善學生的人格素質,發揮美術教學的功能。初中美術課堂上加強畫畫工藝技能技巧的訓練與基本素質提高,有利于個性品質與思想情操的發展,對初中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推動作用,有利于符合社會發展的德才兼備人才的培養,這也是現代美術教學的最重要的目標。
一、中學美術教學對學生的作用
從接觸和學習美術開始,讓學生接觸到高水平的美術作品,有利于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實際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擔心大師的美術作品過于高深,怕我們代代學生看不明白,不能接受畫中的意思,領會不出作者的畫意。事實并非如此,大多數學生面對好的佳作時,他們會有一些自己不同的想法,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用自己的審視觀去評價作品,從而提高自己的自身修養,塑造完善人格魅力。曾有人所說:學生具備天生藝術家的才能,他們具備與名家直接對話的能力。這點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曾讓學生欣賞過《米羅》。在美術課堂上,他們欣賞完米羅的幾幅名作,學生受到了啟發,在我的引導下,能夠較好地思考、理解并解釋畫的內容。同時,他們能用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說出了畫家所要要表達的意思。通過討論、解釋作品,來引導學生們體驗、思考,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與情趣,也有利于塑造完善學生的人格。但是,單一的美術欣賞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無益的。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尹少淳曾說過:縱向深入會使橫向關注更直接,只有較深地學習一個學習內容,才會對與之相關的作品加以關注,才會對定風格以及藝術家的相關內容加以關注,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二、鼓勵學生主動自發的探求精神,全面了解事物的認知習慣
鼓勵學生主動自發的探求精神,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己從美術作品中領會作者的畫意,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不光領會一幅畫表面的意向,從畫中領略意圖,從而塑造完美人格。在美術教學中,學生遇到問題難以理解時,讓學生主動面對疑難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敢于打破定勢來反思問題,抓住自己的想法不放,進而把問題展開,進行分析、判斷、歸納、解決和延伸。學生從以前課堂中“照著做”,通過實踐活動找到“怎么做”,就能夠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從中獲取知識。“問題是創新的起點,方法是創新的手段”,使學生從實踐中感悟知識,把思考和實踐結合起來,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調動并增長學生內在的創造力。我們的美術教學,應鼓勵學生研究實際的問題,不斷嘗試新的表達方式,應對可能產生的錯誤和新的嘗試有更寬松的諒解態度。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方面,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形象生動、活潑、有趣的內容,內容難度要合理,不統一設置并放寬要求。還應適當補充課業內容,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來培養學生自發的學習習慣,培養自學能力。也要讓學生有所延伸,領略畫中畫外的意境。鼓勵學生主動自發的探求精神,塑造完美人格。
三、強化美術鑒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塑造完美人格
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不是專才教育,而是普及性國民素質教育。學生通過審美教育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強化美術鑒賞能力,塑造完美人格。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及深入,教育對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當然,初中美術課的教學也不例外。然而,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仍然有部分初中美術教師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沒能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審美意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基于這種現狀,初中美術教師為了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使自己時刻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為了社會時代的發展而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地體會到學生的真實感受以及他們對于美術課學習的真實需求,在教學中不要以太高的準則來要求和評價學生,畢竟他們并不是專業的畫家,教師應當更加注重觀察學生是否在畫中反映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的表現方式是否新穎、獨具一格,且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才能夠逐步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四、加強美術教學,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新課程背景下的美術課,不僅肩負著美育的重要責任,還擔負著德育的重要任務。美術課主要是對美術教學與德育的有機滲透,堅持“學畫畫先學做人,要做人首先要立德。”為在美術課上成功實施德育教育,教師還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挖掘教育的內涵,在教材中自主地尋找德育素材。比如:在欣賞課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欣賞教材所提供的相關美術作品,并且收集一些工藝美術圖片,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中國工藝美術作品之魅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適時地對外國的工藝美術作品加以選擇,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學會比較與鑒別,把欣賞活動搞好、搞實。使學生的美術鑒賞力得以培養,使小學生更加熱愛祖國,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在小學美術教材中,大多數的作品都蘊含著某種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利用這些內容對學生相關的愛國、愛家、愛美思想加以培養,培養小學生為有德少年。
總之,美術課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在對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非智力因素結構等方面的培養,以及構建人的審美心理結構,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方面,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承昊主編,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法,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閆承利主編,現代素質教育藝術大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科學教育
[3] [中]滕守堯著《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
[4]楊春茂著,師德修養十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丁厚祥編繪,師范院校公共美術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