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對于文藝作品的欣賞認識和情感體驗過程,是根據被欣賞文藝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來體現的。文藝欣賞必然是調動欣賞著的感知、想象、思維、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對文藝作品長時間地審視、聆聽,是把語言、線條色彩、音符旋律還原為藝術形象,引起自身心理共鳴的過程。其間作者與觀眾間的溝通就極為重要,觀眾通過作品產生共鳴,將直接影響其對作品評價的好壞。文學藝術中本身也存在著種種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把握文藝的規律方法,就能更好的提高個人審美,從而更好的領會文藝欣賞。
【關鍵詞】文藝 欣賞 溝通 共鳴
一、文藝欣賞的含義
文藝欣賞的第一步是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取得對作品的藝術感知,再經過神經傳導系統,在大腦形成相應的興奮中心。第二步是要使靜止的形象運動起來,使人物形象、景物活動起來,使形象、思想、感情綜合起來,這就是藝術想象。此外還要理解藝術形象之間的聯系,理解人物事件的前后聯系,理解形象蘊育的含義,懂得多種藝術手法所表達的確切含義,對藝術作品中的形象以及藝術作品本身做出好壞優劣、美丑善惡的評價,這就必須進行思考、判斷等思維活動。在感知、想象、思維的過程中,必然調動起欣賞者個人的知識經歷,滲透其喜厭好惡,產生復雜的情緒體驗,這便是情感因素在藝術欣賞中的作用。文學鑒賞中的“共鳴”現象,首先指出研究文學鑒賞中的共鳴現象,揭示和把握其規律,對提高讀者的鑒賞能力乃至作者的創作水平,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后從文學鑒賞中的共鳴的含義進行分析,列舉例子看出:共鳴現象與一般的文學鑒賞不同;共鳴所體現讀者的喜愛,與一般鑒賞中對作品的喜愛有所區別;共鳴基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同讀者的思想感情的相同或相似,但并不是完全的等同。
文藝欣賞既與被欣賞對象的性質、特點相聯系,又與主體的生活經驗、思想情感、欣賞能力相聯系。如看喜劇常使人發笑;看悲劇常使人流淚。這是受欣賞對象性質和特點的影響。又如同樣一派秋色、長天,在畫家眼里是一幅畫;在詩人眼里是一首詩;在音樂家的心目中則是一支和諧的樂曲。這是欣賞對象相同,而主體經驗、思想、專業領域、興趣愛好不同,反映的結果也不同。藝術欣賞并不是單純接受,欣賞過程也是再創造的過程。欣賞者常常是借作者之言表達自己的心聲,借作者之筆抒自己的感情。因此,欣賞也就不可能完全符合創作者的初衷。藝術欣賞是把文藝作品或藝術活動與讀者、觀眾聯系起來的一個中間環節。藝術欣賞能夠使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潛在的社會功能轉變為現實。
二、文藝欣賞中溝通與共鳴的內涵
欣賞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運用的原則完全存乎一心。而其巧妙的程度也會隨著本身成熟度的不同,而有高低差異。欣賞也是一種技術,經過現代管理科學的研究,我們已經找倒許多可以遵循的原則,只要經常反復的熟悉運用,就可以技術純熟,并近而成為優秀的欣賞者。而身為一個人,我們每天都在欣賞。在工作時我們與同事一起欣賞、與客戶欣賞;在家時,我們與欣賞、與配偶欣賞、與子女欣賞;在一般時候,我們會與朋友欣賞、也可能與陌生人欣賞。欣賞無時無刻在進行著,而欣賞在工作是否順利、家庭是否和樂、做人是否成功的過程中,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成敗,完全取決于他對外欣賞的品質。
再次,文藝中的欣賞有什么共鳴呢?
文藝的共鳴是文學藝術欣賞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現象。一般是指在在欣賞文學藝術作品時,欣賞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或相通時所產生的感情上的激動。這種感情上的激動,不僅當代人讀當代文藝作品會產生,就是不同時代、不同階級和不同民族的讀者,讀著同一部優秀文藝作品時,也會產生和作品相同或相類似的情緒激動和審美趣味,從而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主要是一些真實地反映了自己時代的面貌,對生活有著真知灼見,在藝術上富有獨創性的,思想與藝術和諧統一的優秀作品。有些高度真實性、反映人民良好愿望的作品,具有歷史文獻的作用,他們高超的藝術性,有著永久的藝術感染力,因而引起了欣賞者的共鳴。
文藝欣賞的共鳴現象,是一種復雜的重要的藝術現象。文藝作品的教育作用,往往是通過欣賞者與作品思想感情的共鳴來實現的,但不能說,凡是能產生共鳴的文藝作品,都是好作品,或凡是共鳴現象,都具有教育作用。所以,對于共鳴現象,要作具體的分析,不能籠統否定或肯定。有的共鳴,產生了積極的進步的作用;有的則產生了消極的甚至是破壞性的社會效果。前者由優秀的作品所造成,后者為低劣或是反動的作品所引起。
三、文藝欣賞中的共鳴與溝通現象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在語文課本上,有大量的詩歌、詩詞、優美的散文,小說節選,戲劇節選,這當中,不乏表現愛國的名句,追求事業的風華典范,歌頌友誼的片斷。學生初步閱讀課文時,或多或少地能體會其深刻意蘊,引起情感或思想上的共鳴,但也常常是膚淺的,片面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結合課文和學生的實際,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文藝欣賞時產生的共鳴現象的引導,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追求人生理想,接受生活及其自學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第一方面,語文教師要根據教育部辦法的新的課程計劃出版的新教材,掌握基本篇目的主要內容,搞清其文藝作品的類別,認識每個類別所要歌頌的是哪個方面,做到心中有數,在具體教學時,可以有意引導學生在某一情感領域的和諧共鳴,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第二方面,教師在分析每篇課文時,要十分準確地把握該篇課文的情感共鳴點,往往是“一句話”、“一段文字”、“一個特別的語句”成為千古名句,對后人教育和啟發的作用很大。第三方面,針對語文篇目的情感共鳴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在課堂內外加強與不同學生的溝通,使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如:意志力差的學生,驕氣十足的學生,成績差的學生,生活困難的學生,品行不好的學生等。教師要有意地將情感共鳴點與學生的實際有機地結合,使不同類別的學生從不同的范文中受到啟發、教育、引起共鳴,從而增強他們的信心,改正他們身上的缺點,作一個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具有遠大理想的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情感共鳴現象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和應用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受教育的層次和對知識的理解,廣大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師要善于探索新的視點,新的方法,將語文課教得更精彩,讓學生學得更靈活,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總之,文藝欣賞中的共鳴與溝通現象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體現和應用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就要運用文藝欣賞中的共鳴與溝通這一現象善于探索新的觀點,新的方法,將語文教學上得更精彩,讓學生學得更靈活,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把他們塑造成為德才兼備的,勇于開拓創新的優秀建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現代文心》,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2]《新編文藝學概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3]《寫作文選》,1985年1月,第三期
[4]《中文自修》雜志,200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