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然而實踐起來卻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尤其在學生人數眾多、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今天,師資力量有限、課程資源不足、大班額教學、對學生無法進行分層評價,可謂困難重重。難怪一些老師慨嘆:因材施教,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須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創新教育模式。而推進教育模式的利器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用互聯網來改變教育,幫助學生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互聯網給了人們平等的機會,互聯網和教育結合起來,將可以改變人生。我們必須通過信息技術來變革創新我們的教育。
一、用創新教育理論宏觀指導課件的開發。
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知識經濟呼喚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依靠創新教育。我國教育理論正不斷發展,以適應經濟時代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創造性教育理論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其目標是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目前,急需開發研制適應素質教育需要,能夠符合教育教學特點,能夠發揮學生主動性和探索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能夠允許發揮學科教師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的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多媒體工具型、資料型、百科全書型的軟件。”面向21世紀教學,我們要更新傳統的課件設計思路,在課件中應該設置有利于學習者發展創造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情境”,為學習者設計出多個學習流程供其選擇,要使課件具有更好的即時交互功能。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和其他教學設計一樣也要首先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者必需事先規劃好課件進程中的各個環節,在每個環節中都要制定明確的目標細節,并使這些目標都能很好地為課件總體目標服務。設計者在制定每個具體目標時都要考慮到教育對象群體的年齡、基礎、層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標定得恰到好處、難易適度。只有這樣設計教學目標才能改變傳統上以“教” 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真正實現以“學” 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運用新的教育模式來理解素質教育的根本內涵,素質教育是要創造一種境界。
素質教育的根本內涵,即素質教育是要創造這樣一種境界:學生好學、喜學、樂學;教師喜教、愛教、樂教,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一方面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考慮教學問題,與學生展開平等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不可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強制納入既定的軌道;另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運用各種方法盡可能照顧學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差異。素質教育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整體風貌,是一種完整人格的養成,而不是無數單個元素的相加。同時也深刻理解了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又是一個教育過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觀念指導,新的教育觀念需要通過具體的教育過程、教學過程、師生關系等的改變來實現。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多媒體技術給傳統教育帶來巨大影響,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當然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綜合優化是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這種綜合優化既包括傳統手段與現代媒體的有機結合,實現多媒體組合教學,也包括教法與學法的協調統一,相互補充,實現教與學的均衡發展,還包括學生內在諸要素與教學環境和條件的相互適應,尤其是在注重傳統的意識領域的優勢的同時,加強對無意識領域資源的開發,充分發揮了暗示、移情對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進行的。學生掌握的知識,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識重點的展開和知識的鞏固應用,都是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才能完成的。這種方式適應了兒童和青少年喜歡自主參與、探索體驗的心理特征。它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內在需求。由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的成功的體驗,很自然就有了成就感,加上多媒體課件提供的生動簡煉的多媒體反饋信息,又不斷刺激學生對新信息的搜索與提取,使學生始終處在興致勃勃的創造活動中,在真切把握認知對象的感受下展開學習過程。學生在獲得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又掌握了具有創造意義的學習方法。而且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學科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改進提供了新的機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教學效果。如果說,正確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對教學規律的自覺運用,那么,有效的教學手段就是運用過程中教學媒體的綜合。
三、新的教學手段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備條件。
教學手段能夠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有利于知識的傳授;教學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手段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能力的培養。
新時代需要新的人才觀,新人才需要新型的教師。相信我們站在教育一線的廣大教師,能夠感受到網絡時代對新型教師的呼喚,去學習,適應并不斷探索、創新、變革傳統教育模式,才能培養出時代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