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改革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有的老師在為難之機,就要求學生將每類優秀的作文背誦若干篇,在考試時加以模仿或照抄,這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又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當然,有的老師在教學上采取了一些改進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光靠每學期八篇課堂作文,即使老師講的在精彩,那也是遠遠不夠的。它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必須堅持不懈,多方并舉,方能奏效,新課程目標規定:要學生養成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并且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俗話說:“功夫在平時”,我認為作文教學中須抓住四個字,那就是:聽、說、讀、寫。
一、聽八方音
以往,我每布置一篇作文,總有人問:“老師,可以寫假的嗎?”
我問:“為什么?”,他們都一致說,“真”的沒有什么可以寫。
果真是這樣嗎?不是的,“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我認為,這只是說明他們對周圍的一切熟視無睹,沒有留意罷了。教師應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
因此,我對學生的要求,廣開“材”源,強調多聽:一是聽新聞聯播。二是聽街頭巷尾的閑談,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三是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變化,想象未來世界的情景。天長日久,心中聚集的素材自然就多了。
二、說心里話
有人認為作文只要會寫就行了,會不會說無關重要。其實不然,要求學生能清楚明白的口述見聞。俗話說: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是才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此外學生聽到的東西多了,說出來,既鍛煉了自己的口才,又在全班進行了交流,使自己掌握的素材不斷遞增,對自己也是大有益處的。
于是,我利用每天的晨會,分期分批組織學生到講臺上,講述自己所聽到的一切,時間可長可短,長則一篇短文,短則三、五句話,并且還組織評比,每天評出幾位說得好的給予表揚。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也就對周圍的情況更加留心,每次交流會上,他們一個個爭著說,搶著說,跟原來判若兩人,似乎都有說不完的話,表不完的情。
三、讀千家文
“熟讀成誦”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許多著作家在談到自己成功的奧秘時,都將兒時能背誦《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作為經驗之談。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是說必須大量輸入才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即所謂“聆千曲后知音,閱千劍而后識器。”因此,在學生平時積累的同時,我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汲取營養——讀名家名篇,領略名家用詞的精當性,布局的合理性,敘事的條理性。選擇中外優秀兒童讀物,讓學生博覽群書,增加詞匯量,拓展知識面。這樣,文章中的語言詞匯和文章結構就可以轉化為學生自己語言和思維模式在習作中得到運用。
四、寫心中情
作文,說一千道一萬,所做的一切最后都歸結到了寫上,素材在寫的過程中應用,思路在寫的過程中開通,技術在寫的過程中提高,興趣在寫的過程中培養。常言道:熟能生巧。只有多練,才能寫出好文章。
1.堅持寫日記。針對有些同學寫流水賬的日記,我強調,日記不一定要很長,只要能抓住當天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下來,二、三百字可以,三、五句話也行,但必須是真實可信的,不能虛構。同時,對基礎差的同學,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寫周記或一周寫2—3篇等,讓每個學生都樂于寫日記,而且善于寫日記。
2.多些片段,少些長篇。有的老師總認為,要么不寫,要么就寫個三、五百字才算得上是好文章。其實不然,我對學生要求是多寫,長短都行,可以是一段場面描寫,可以試一次心理活動,也可以是……
3.不拘形式。可以進行體材變換,如將學過的古詩改寫
成記敘文;可以是縮寫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也可以是續寫,將一個原本還未結束的故事,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一個恰當的結尾。
4.不限時間。如學了《慈母情深》
后,我布置學生寫《我的媽媽》、《媽媽的愛》。上課鈴響了,老師還沒有來時,我布置《當老師不在教室的時候》等。
總之,經過一段時間的聽、說、讀、寫訓練后,學生作文水平都有了大面積的提高,學生作文,由過去的“怕寫”變成了“我愿寫”、“我會寫”當然,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途徑也是多樣的,在以后教學中,我將繼續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