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于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藏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么?是藏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藏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藏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藏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須從日常做起。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呢?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良好學習氛圍。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之中及課堂之外師生關系的好壞。課堂效果反應了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尊重學生的思想,善于激勵他們。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對學生的鼓勵和批評才具有實際效果,否則就會產生負效益。
在藏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學生語言的程度參差不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差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師生的融洽關系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愿意配合老師的教學,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從而創建出有效的學習氣氛。師生間的融洽關系意味著師生生命的相遇與共融,每一個眼神與動作都潛藏著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去創造高效的學習氛圍。
二、挖掘語言文字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習興趣。
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為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語言文字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藏語文感興趣,學生一旦對藏語文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 藏語文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保持良好的教學氣氛。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新穎,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只有有時代感,才能吸引學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應該采用。但又必須根據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反饋和思維活動情況靈活選擇教法。所以我們盡力去挖掘學習中的趣味因素,比如在上課開始可以利用十分鐘時間,結合一些流行歌曲的欣賞、熱點話題的評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雖然時間不多,因為學生感興趣,有話可說,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三、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練”出學生的真水平
藏語文課是語言運用課,是訓練課。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組織課前十分鐘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讀、賞、評、議”等言語表達活動,從而達到學生個體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藏語文習慣對提高藏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藏語文習慣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種習慣對語言功能的發展,藏語文規范的形成,藏語文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養良好的藏語文習慣,主要采用這樣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學常規,在教學之初用一段時間,重點建立教學常規,為學生規定一定的學習藏語文的規矩,如語文課上怎樣讀書,怎樣提問,怎樣回答……每個老師制定的項目不同,但目的是一個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培養良好的學習藏語文的習慣。教給學習方法,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藏語文習慣,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強化訓練,例如,培養預習的習慣,教師在指導預習的步驟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達到自動的程度,這樣,預習的習慣就養成了。嚴格要求,堅持不懈,良好的藏語文習慣不是短時間就能培養起來的,不良的藏語文習慣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因此需要時間嚴格要求,作堅持不懈的努力。
提高學生的藏語文素養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總之,我們要巧妙利用上課前十分鐘,以開發學生的天性、歷練學生的悟性、激發學生的靈性為目標,活躍藏語文課堂,使學生既學會藏語文,又學會做人。讓我們的藏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