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學生做練習時,有這樣一道題:39/6=?學生做完后,我讓同桌互相對照檢查,如果計算結果不相同,就共同查找原因,再進行改正,這時,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爭得面紅耳赤,各自拿著練習本來找我“評理”,我接過他們的練習本一看:一名同學是這樣做的39/6=6……3,而另一個同學是這樣算的39/6=6……5,看了兩名同學的算法,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顯然是后一名同學計算馬虎,6*6=36卻寫成了34,所以計算錯誤,但是我并沒有告訴他們誰對誰錯,就說“老師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你們回去以后拿出小棒擺一擺,然后再確定誰對誰錯。”聽了我的話,他們回到座位上認真地分了起來,分完后,我問他們還剩幾根小棒?一看,還剩3根小棒,“這回你們再看看誰錯了?”結果余數是5的同學開始認真地檢查自己的算式,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向同桌擠擠眼,服氣的笑了。
回想,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此時我們不要急,不要越俎代庖,而是要把問題巧妙地傳給學生,讓學生用獲得體驗、頓悟自己來解決異議,疏通癥結。也正是教師有意識地往后退了一小步,才促成了學生主動向前邁了一大步,這樣學生獲得的體驗才會更深刻,感悟才會更真實!教師也會通過自己的“無為”把學生推向學學習的前臺,才會成就學生的“有為”。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表現在能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題目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獲得不同的結果。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開放式的課堂結構,需要教師設計出靈活性較大的練習題。
1.空間的靈活性
我們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離開座位,教室的每個角落,每個同學都可以作為學生的練習場地與合作伙伴,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與社會。作為自然科學基礎課的數學只有實現回歸自然,融入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標才能實現。比如,《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是枯燥乏味的,我就結合生活鞏固這部分知識,我要求學生到生活用品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或者買此所需的物品,回來后把活動過程說一說,議一議,編出相應的小數四則運算習題,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爭當“小電腦”處理遇到的各式情況。學生練習激情很高,因為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發現或試過的。通過練習,還能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產生成功的體驗。
2.思維的靈活性
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設計練習不管是練習內容的選取還是練習形式的呈現都應盡可能讓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3.層次的靈活性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練習層次,這既是學生能力轉化的客觀規律所致,又是學生認知規律的反映。
總之,在課改不斷深化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課堂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可以說,數學練習的設計也體現了一種文化。它不僅能使學生扎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礎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數學技能,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學好數學的機會,特別是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