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通常亦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而國家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中學美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可見,審美教育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首要任務。
現實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藝術美指藝術作品的美,藝術美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而學校的美術教育正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美來實踐。學校美育在于培養發展學生各方面的審美能力,當然學校的其他各學科教育也都有進行美育的任務,但藝術教育內容本身使得美術教育成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美術是藝術教育學科之一,美術是欣賞美、研究美、創造美的。通過美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受、欣賞、評價、創造的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感知力。因此,美術教育在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學校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美育在中學階段主要就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培養其欣賞美和辨別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并通過基礎的技能訓練,完成較低層次的美的創造任務,最終引導學生樹立美好的理想與追求。因美術本身具有直觀性、審美性及創造性的特點,所以美術教學應以直觀為前提,學會審美方法來達到求創造的目的。其實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優勢就在其直觀性,那么如何才能在美術教學中更好的體現美育呢?
首先,應引導啟發學生認識美
美術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是,線條、形狀、色彩。讓學生先接觸線條、色彩、形體等藝術語言,教師通過對線條、色彩、形體等表現形式的講解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認識。線條是造型的基礎,線條可以勾畫輪廓描繪對象的形象,表現形體結構和質感,還可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各種不同的線條,就能表現千變萬化的事物,所以老師要先引導學生認識線條,并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導學生欣賞、分析。而色彩在造型藝術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法國馬蒂斯說過:“色彩是訴諸于感覺的?!比欢鴮ι实母兄?,人與人間是存在差異的。通常人們只能分辨黑、白、紅、黃、綠、紫等常見的色彩,而有過繪畫訓練的人是能夠表現出事物多樣的色彩變化的。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講解并通過讓學生觀察,讓學生了解色彩一般知識以及調配方法,培養其對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教學色彩,先要使學生對色彩相貌有了基礎的認識后,教師再結合一些色彩繪畫作品進行形象描述及色彩啟發。如,畢加索《哭泣的女人》以極度主觀變形的形象,黃與紫,玫瑰與黑等不和諧的色彩對比,鮮明地表現出所要發泄的悲哀心情。委拉斯凱茲的《宮娥》這幅情節性的室內群像畫,描繪了真實的西班牙內宮生活場景和歷史人物,變幻而統一的光線,豐富而又和諧的色彩,是典型的圖繪風格的名作。還可介紹“印象主義”畫派,因為“印象主義”畫派是以色彩作為他們最主要的藝術表現語匯,著力于光影、色彩變化的探索。最后再結合實際的事物,或讓學生走進自然,用眼觀察.用腦思索,用心體驗,觀察、感受色彩。學生通過對線條、色彩等藝術語言的學習了解,審美認識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次,應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
美術作品欣賞是指對作品進行分析和思考的過程,最終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作品鑒賞能力。欣賞,其實就是讓作品成為創作者和欣賞者進行對話的中介。欣賞不能只是單純的對作品的美的享受,還應該是通過作品參與創作的過程,所以可以說欣賞是一種審美意識的再創造。欣賞者能從欣賞中形成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判斷力。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情感,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彼栽诿佬g作品中不僅有感性直觀的形象性,還有其創作者的情感、思想性。而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欣賞課,通過對作品情感、思想性的分析、賞析,能夠幫助學生對美術作品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提高審美意識。讓學生在對美術作品的賞析中,讓學生在逐步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的同時,最終達到對生活、社會、自然都能進行審美感知的目的。所有好的美術作品,都是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創造者正確的審美觀點的。
第三,應培養學生美的創造力
美術教育不僅是要培養學生認識美、感受美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實踐創作。在美術技法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能讓學生領略到美術教學中美的感受,真正領悟到藝術的精神實質。美術作品中豐富的色彩,生動具體的形象和其中所流露的情感,能讓學生在欣賞時產生對美的向往,教師應進而引導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并創造美。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學生在成功的美術教育中得到的,將是審美藝術的熏陶和整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