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激烈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應與時俱進。固守傳統的教育模式勢必要在殘酷的競爭面前失敗。因此,國家提出教育體制改革,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而在當下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與培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還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正確的情感教育尤為重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好”“樂”是學生在學習中情感的體現。如無情感,“好”“樂”無從談起。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情感的滲透。
教育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必須把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統一起來。在傳統的教學中,人們過于強調大腦的理性和認知的功能,忽視了非理性方面的發展,造成學生情感空白。因此,作為新一代的教師,一定要把“以人為本”作為學生發展的根本,把情感態度作為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注意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情感。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學習過程。課堂是情感教育與培養的主要陣地,教師要合理利用這一陣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與培養。
首先,教師應轉變自己的角色。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權威者的角色,與學生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到與學生之間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教學相長,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做學生的朋友。這種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令而行、行其所服”建立愛生尊師,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引導學生沿正確的方向前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幫助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確立目標。
教師的工作絕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在于與學生不斷進行心靈與情感的接觸中傳播知識。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但是,如果缺少了真情的投入,缺失了真誠的關愛,師生之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靈的相遇、相通與交融,就不可能培養出學生和諧的個性來。
其次是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教材成為學生情感教育與培養的主要素材。思想政治課教材有許多顯性的和隱性的情感教育的重要資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每一處情感教育的資源。并將這些教育資源,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形式將其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最后使其情感升華,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在展現情感教育資源時,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一是“故事觸情”,二是“觸景生情”。故事觸情是通過誘人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從故事中明白事理,堅定信念,提高認識。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錄音、圖片、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案例描述的情境中,從而使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另外,教師還應憑借自身情感,去引領學生的情感,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要以愛子之心去愛生,以教子之誠去育人,在生活中關愛學生,給學生以無形的溫暖,培養學生對自己的信任。別林斯基說:“愛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鑒別教育的尺度”。實踐證明,教師越是對學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過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就能增強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老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感受最深、領悟最深的,也是最成功的感言,就是:“溝通,從‘尊重’開始,用愛與學生交流。”只有在溝通過程中,心靈與心靈的對話中,心與心才能交融,情與情才能共鳴,老師的愛才能真正溫暖每一個學生稚嫩的心,激起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之情,從而信任老師,樂于接受。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就是教師的愛。從細節入手,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愛,關心學生的一些生活細節也是愛;給學生一個善意的微笑是愛,沒事跟學生一塊聊聊天也是愛。因此,像“感冒好點兒了嗎?”、“天要下雨了,有沒有同學沒有雨傘啊?”、“明天冷空氣要來了,請同學們多穿點衣服。”這類的話便常常掛在了我的嘴邊。真誠的態度、耐心的教育,拉近了我與家長、學生的距離,彼此的心也逐漸貼得更近了!
總之,情感教育是政治課教學的根本,也是學生發展的根本。教師應充分體現、發揮以尊重、平等、信任、關心、理解為主要內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應根據其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把情感因素引入教育當中。教師對學生的各種積極情感,不能只留在內心,僅僅作為一種自我體驗而存在,而應該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外化為一種現實的教育力量。